中国选秀进入大片时代
《中国好声音》刚播出三集,就聚集了超高人气,成为了今年夏天最为抢眼的电视音乐选秀节目。国际范儿的舞台设计、原装荷兰《The Voice》版权引进,超强的制作班底,巨星导师的脱口秀,有媒体称随着《中国好声音》的引进,中国选秀节目进入大片时代。
姑且不论制作团队花了多少钱,导师们是如何请来,歌手是从哪儿挖来的,单从整个节目的制作理念、播出效果,就可以断定,这个节目比任何其他选秀节目都更加重视来参加节目的演唱者。当任何一个歌手,站在世界顶级的舞台音响、乐队中,唱起自己最希望表达的音乐,这时不论导师是否转过身来,都是一次巨大的美梦成真,更不用说四位导师转身的那一刻。
有故事的好声音
从超女、中国梦想秀一路看过来的观众们都知道,中国不缺好声音,在各个角落都能找出我们心中的周华健、林志炫、赵传、林宥嘉、张靓颖、李宇春……可是,自当年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大众因能直选自己心中的李宇春、张靓颖而上演全民娱乐狂欢后,音乐选秀节目越来越像在制作棚里制作的自我欣赏自我炒作自我做主的庸俗家庭剧。选出来的歌手们很不知所终,或者从一个秀场转到另一个秀场,成为了选秀专业户。
这些窘境也许有诸多原因,但整个节目制作团队,的确没有很好地尊重那些参加选秀的演唱者,节目录完了,演唱者的任务也完成了。
还好,中国不是孤单旋转的星球,在大洋彼岸的美国,《The Voice》异常火爆,里面歌手的单曲能够登上公告排行榜,成为美国音乐最有动力的声音。不仅如此,英国达人秀等各种选秀加真人秀的节目也在当地诞生了一个又一个全民偶像。
不论在哪里,我们永远喜欢看屌丝逆袭的成功故事。因为,那的确是我们日常的生活,是我们真实的梦想。《The Voice》给了我们又一次见证“奇迹”的时刻,而这奇迹就发生在那群埋没在中国各个音乐角落的人身上。因此,“好声音”节目组事先为观众寻找有故事的好声音,就成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用杨坤的一句话说,你的歌声里有故事,有这样故事的人一定能唱出这种感受,说这话的时候,杨坤刚擦干自己的眼泪。亲人离去的伤痛、婚姻策划师、喜爱军校的高三胖女生,打拼多年的音乐人做幕后工作者,打动我们的声音背后都有着丰富的故事和情感。“好声音”制作团队为每次演唱者制作的小片花虽然不到两分钟,然而他们却要用几百分钟的素材来完成。用导演的话说,我们是在用拍摄电视剧的方式,来对待每一次播出,那里有人有音乐有故事。
导师的真人脱口秀
找到好声音,以何种方式展现出来,他们的未来如何,这都取决于整个节目要有一个长远规划,因此以导师团为代表的音乐制作团队将决定这个好声音是否只是昙花一现的节目秀。
“好声音”的原型早已为这个节目制定了模板,必须是歌手,并且必须有两位一线歌手。“好声音”团队还找来了刘欢、那英、庾澄庆、杨坤这四位重量级的歌手来做导师。节目要求四位导师,要背对演唱者,只以声音判断是否转身的理由,一位歌手若是有两位以上导师转身即可从这些导师中挑选任一导师,并加入他的演出团队。这样的选择方式,决定了导师的主动和被动,这种演唱者和导师之间的关系转变,也带来了更多不确定和戏剧性,从而让节目更好看。
除了演唱者,在演出舞台上,导师在“好声音”里也是表演者,不过这里上演的是导师的真人秀。与以往选秀节目评委被隐去了部分现场角色不同,“好声音”的导师们听音乐时的表情、窃窃私语、喃喃自语、手舞足蹈都被紧盯着的摄影机以特写展现给了观众。当刘欢、那英以从未有的特写镜头进入观众视线时,他们的粉丝将是多么满足,原来偶像的真性情是这样的。
和以往的选秀节目不同,这里的主持人已经成了幕后报广告菜名兼场外打酱油的,而导师之间和演唱者的互动成为了节目的焦点。从时间上来看,这部分时间已经超过了歌手演唱的时间,导师们口吐莲花、插科打诨、相互抢人或者和演唱者说着说着就带出一个动人故事。有人说他们值2000万,我说当然值了。导师们一会儿客串主持人,一会儿受到演唱者邀请就上去唱一段,一会儿流眼泪,一会儿站起来和声,一场节目下来,估计没有比这四位导师更辛苦的“评委”了。
这么有国际范儿的模子、制作团队调动一切能调动的力量以演唱者为本,有一个个意想不到的人生故事,超级歌手到现场既当导师又脱口秀,哪有一档节目能给你这样一个满汉全席啊。这样的《中国好声音》,不火都不好意思。问题是,在中国这样的文化娱乐环境如何能让“奇迹”持续,我们只能拭目以待。(作者系自由撰稿人)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