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特纳的修正主义
以“公私合营”回归传统经济学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晓薇 北京报道
美国东部时间2月10日13点,美国新任财长蒂莫西·盖特纳向外界公布了一项规模为2万亿美元的金融稳定计划;15点24分,美国参议院通过了已经第三次闯关的奥巴马经济刺激计划,金额为8380亿美元。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内,美国政府向市场送上了一个近3万亿美元的巨大利好。
出乎意料,市场并没有领会美国政府的这番好意。在计划公布后不久,本应受惠最大的金融股开始领跌,标准普尔金融类股票指数暴跌10.9%。道琼斯指数成份股中,美国银行股价大跌近19%,花旗银行重挫15.2%,摩根大通下跌9.8%。其他行业也对计划投了不信任票,道琼斯30只成份股全部下跌,波音、麦当劳、沃尔玛的股价跌幅也超过了3%。最终,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下跌了381.99点,至7888.88点,跌幅达到4.62%,创下12月1日以来最大跌幅,标准普尔500指数跌幅也达到了4.91%,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下跌了66.83点,跌幅为4.2%,创下奥巴马就任以来的最大跌幅。美股的大幅下跌也连累了欧洲股市,英国富时100指数下滑2.19%;德国股市跌幅为3.46%,法国CAC-40指数下挫3.64%。
次贷危机爆发以来,金融股第五次将道琼斯指数拖累于8000点之下。
一次又一次遭受沉重打击的市场,丝毫没有察觉到盖特纳缺乏细节的计划中藏着一个对美国经济思潮的重大修正。
从“国有化”到“公私合营”
在次贷危机爆发之初,美国前任财长保尔森一直秉持着美国市场的自由主义理念,对金融业进行着大手笔的救赎。从2007年10月13日牵头各大投行筹建1000亿美元超级基金购买陷入困境的抵押证券,到2008年2月12日宣布联手六大抵押贷款商推出“救生索”计划,先后有万亿美元的资金被源源不断注入到各家银行。保尔森寄希望于政府仅提供资金帮助,依靠银行自身的市场运作便可以使得金融业恢复活力。即使在令全球瞠目的贝尔斯登破产之后,保尔森也不改初衷。然而金融业“浪费”了保尔森的好意,在雷曼兄弟再次离场、次贷危机深入至金融危机、世界对美国金融自由主义泛滥的指责加剧、全球向第一个“国有化”私人银行的英国看齐等事件的“鞭策”下,美国人的思想被迫发生了转变。2008年9月7日,美国财政部携手美联储注资买入美国抵押贷款业巨头——房利美和房地美的股份,并由联邦住房金融管理局接手“两房”,走上了“变相国有化”的道路。2008年10月15日,在布什政府推出的“问题资产救助计划”中,将原本要用来全部购买“毒资产”的7000亿美元中的2500亿美元“挪用”于直接购买金融机构的股份,最终使得“国有化”模式在美国“合法”。作为美国市场经济理论核心的价值观——自由主义,在严酷的市场形势下,宣告骤停。
“国有化”救了美国金融业的命,但救不了它们的健康。
“在美国传统的经济学理念中,国有化被认为是低收益、低效率的代名词。这抵消了市场对金融类企业的预期值。而且,在以保护私人利益为核心思想的美国,国有化始终不被信任,推行不畅。”著名财经评论家水皮说。
随着美国金融业的逐渐稳定,变得从容起来的市场开始对政府的救市思路产生怀疑,保尔森也开始从英雄位置摔落,遭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其实,咎不在保尔森,而在于他对美国传统主流经济学的“反动”。具有资深金融资历的盖特纳显然对此十分明了,他的金融稳定计划开始进行修正。财政部坚决放弃了此前被市场一直看好的“呆坏账银行”方案,取而代之的是,财政部将提供起始资金5000亿美元来建立一个公共-私人投资基金,用以利用私人资本吸收银行系统中的“有毒资产”,以便恢复银行业的信贷流通。盖特纳称:“我们最终的目的是利用私人资金和私人资产管理者来为这些‘有毒资产’提供一个市场估值机制。”
“此前为了救命救急,在实用至上的美国出现了国家社会主义、民主资本主义等不同救市思潮,然而这些都与美国传统的经济学理念相悖,随着局面的趋稳,对传统经济学的呼声再次高涨。此刻盖特纳的这种公私合营的思路正好符合了这种趋势,借由公私合营,可以让政府逐步退出,让美国可以重构资本主义框架。”水皮说。
修正途中的四大悬疑
这样大的一个修正,盖特纳仅仅给出了400字的介绍。这对于一个涉及规模达到2万亿美元的金融稳定计划来说,实在不匹配,也让市场充满疑虑。
悬疑一,在关键的公私合营理念中,除了财政部作为“公”的主体角色明确以外,与其合作的“私”的对象并不明确。金融资本作为这次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已经不被信任,在奥巴马的救市计划中已经处于被打压的位置。究竟是产业资本,还是机构投资者将成为财政部的合作伙伴?计划并不明确。
悬疑二,资产价格定价机制不明确。盖特纳表示将通过一个政府精心设计的方案对银行的偿债能力进行“压力测试”,但如何测试?采用何种会计法则进行评估?测试后对于没有通过测试的银行资产如何处置?均没有给出具体的解释。对于一文不值的“毒资产”如何取得一个市场认可的估值,成为了这个基金能否成功运转的关键。如果按照以往以市值估价的方法,在金融股大跌的行情下,那么许多银行的资产将面临大额的减记,这会对银行的真实价值造成误差,打压银行参加救助基金的积极性,延误对稳定计划的推广。2月10日,美国参议院金融委员会主席多德表示,有必要对现有的会计准则做出调整,在不放弃基本会计准则的前提下,针对那些面临巨额资产减记的银行,适度修改按市值估价的会计准则是必须采取的灵活措施。
悬疑三,资金规模、资金来源、资金用途不清楚。盖特纳表示计划的启动规模为5000亿美元,预期“撬动”的规模却为2万亿美元。目前,除了布什政府7000亿美元救市计划的余款3500亿美元可以作为已经落听的公款投入之外,私募似乎尚不能成为完全可靠的资金来源。而最终这笔天文数字的去向更是让市场揪心:1000亿-2000亿美元援助大型银行,1000亿美元购入“有毒资产”,促进消费信贷的1000亿美元,500亿美元防止房屋止赎,如此大手笔的花费居然在计划中没有一个明细的账单。“内容如此凌乱、分散,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计划的确容易将市场打蒙。”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悬疑四,“作为美国第二轮救市的两大‘药方’,金融稳定计划与奥巴马经济刺激计划之间竟然没有形成咬合关系,财政部对于危机的处置缺乏配合,推出的方案内容各自为政。”赵锡军认为,“对于究竟是应该要救助金融业,还是房地产业,还是复苏美国经济之间两个计划并没有分清楚主次。”
盖特纳如果想在修正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一点,一个更加具体、更加周密、更加系统的细则是不可或缺的。“市场的恐慌是来自于对计划的不了解,当冷静下来仔细打量之后,这个回归传统思路的计划必然会给市场带来提振。”水皮说。
矫枉过正的代价
加拿大皇家银行旗下的资本市场公司预测,未来3-5年内,还将有1000多家美国银行倒闭,这也意味着,在未来几年内每8家美国银行中就将有一家倒闭。而这些倒闭的银行大多数是那些资产规模小于20亿美元的小银行。目前由美国联邦储备保险公司承保的银行共有8309家,资产规模为13.61万亿美元,存款额为8.79亿美元。如果这些银行出现倒闭,那么最终为这些损失埋单的还将是美国的纳税人。“2万亿美元只是稳定计划的预算规模,实际的漏洞有多大,美国政府至今没有给出准确的评估,市场的恐慌反应证明美国金融业的冬天并没有过去。”赵锡军说,“等待美国金融业的将是一次残酷的重组,而没有这种残酷,美国整个银行系统将无法恢复正常。”
对于盖特纳的金融稳定计划,美国学界并非都是掌声。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认为该计划将导致一些大型银行机构破产。“问题不是在于毒资产,而是在于金融机构已经严重亏损,其中的一些大机构如果不是(实质性)破产,也离此不远了。”他说。克鲁格曼的看法是,政府才是唯一有能力推升消费,扭转经济衰退趋势的力量。他认为美国需要摆脱前总统里根时期开始形成的“政府少作为”,即政府本身就是问题,政府不能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在政府主导下的大规模公共投资是目前应对危机最有效的措施。
在这个回归传统经济学理论的过程中,盖特纳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和代价。他对此成本和代价的承受能力,将决定着美国经济学的思潮是否还会再次出现反复以及向传统市场经济的回归能走多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