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托老:“银发经济”的洼地

作者:马广志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2-08-08 18:14:44

摘要:社区托老:“银发经济”的洼地

日间照料中心门庭冷落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马广志 北京报道

   日间照料室和社区托老所等是为老年人提供寄托性养老服务的场所,是近几年兴起的社区养老新模式,各地也在相继探索这一社区养老照顾的新形式。
    近日,北京市通州区民政部门就提出,将出台一份《新建居住小区配套民政服务设施接收管理工作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规定区内规划新建小区人口在3000至7000人规模的,必须提供每千人5张养老床位。这等于是要给社区托老所的建立套上“紧箍咒”。
    对此,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博士、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缪青教授表示,“近年来有关社区养老照顾在各地都有实践,发展都在起步阶段。此次北京市通州区想以行政手段推动这一养老模式,其效果如何,还有待观察。关键是围绕着多功能的社区照顾,加大对养老服务业的配套政策支持。”
日间照料中心门庭冷落
“托老所”一床难求
    “所谓多功能社区照顾,就是指对有照顾需求者特别是老年人提供上门护理、日间照料、社区托老以及志愿者互助等多种服务,营造一个使居民能够自立并增进其尊严的生活环境。”缪青教授解释说,社区养老服务需要在医疗和社区资源的同时, 使照顾服务的运行与老龄产业及促进就业形成良性互动。
    目前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已超过1.8亿,并且以每年800万的数量猛增。与此同时,高龄老人以及失能老人的数量持续增长,2011年全国重度失能老人已达1080万,占老年人口的6.23%。庞大的老年群体在社区寻求长期照顾和护理的问题已十分突出。
    在北京,截至2011年底,北京市的老年人口为246万人。按照上述比例估算,北京的重度失能老人也有十几万人。
    记者从北京市民政局了解到,2010年1月1日起施行的《北京市市民居家养老(助残)服务办法》中曾提出,“争取用3年左右时间,将托老所基本覆盖至全市城乡社区(村)。”
    但现实却是,社区日间照料室这个“马车”跑得并不尽如人意。北京市通州区来乐福托老服务中心就“跑”得很困难。
    “北京市通州区来乐福托老服务中心”位于通州区梨园小稿村,占地4800平方米,设有60张床位,牌子是由北京市通州区老龄工作委员会颁发的。
    自从2000年成立以来,服务中心最多的时候只有十几个老人入住,每年都会有十万左右的亏损。“十几年下来,都有百万之巨了。”中心负责人柴玲告诉记者。收入少,又没有投资,托老中心可以说是“半死不活”。柴玲叹了口气。
    说到政府的补助,柴玲表示,虽然政府部门平均每月对每个老人有200元的补助,但这与日益增加的开销相比,简直就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什么问题。柴玲介绍说,“仅护工工资、日常开销及取暖费就压得我抬不起头来。”
    其实,“门庭冷落”的不只是北京市通州区来乐福托老服务中心——在海淀区,记者发现大多数社区都没有“托老所”,只有一些活动中心。在朝阳区某高档小区里,虽然设有“托老所”,但却情景惨淡:20多平方米的屋子里,除了一张小方桌,别无他物,除了偶尔有老人来下棋,几乎被闲置。
 但是,与社区内日间照料中心门庭冷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具有留宿和全托功能的小型社区托老所的床位则十分抢手。然而,这些很受老年人欢迎的就近入托服务,由于政策优惠不到位以及不切实际地强调床位数量等等,发展相当艰难。
社区服务功能单一
政策优惠力度不够
 我国现行的养老模式,一般分为两种,一是政府直接提供,但随着我国老龄人口愈来愈多,这种养老方式正面临越来越大的数量不足与费用迅速增加的压力;而“子女赡养”的传统养老模式也常常面临着没时间甚至无法常回家看看的力有不逮局面。
 应该说,在国家养老费用支出巨大,老人“恋家”情结深厚的情势下,“社区托老”具有独辟蹊径和让人眼前一亮的作用,是可期待的新型养老路径。
 然而,一方面是政府要求加大社区托老的建设力度,另一方面却是现有日间照料中心“门庭冷落”的尴尬现实。其原因何在呢?
 一方面是社区服务功能单一,难以满足老人多层次需求。2010年,北京市统计局曾对16个区县2264名老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有58.6%的老年人认为社区养老条件一般或不能满足要求,69.4%的老年人认为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还不能令人完全满意。
 “更重要的是,规划目标和实施细节,对从事养老服务业的社会组织、服务公司和专业人员的优惠政策不到位。”缪青教授强调,这导致不少有心投资养老服务业的人士看不到赢利空间。因为养老的成本是很高的。“社区养老服务产业不同于一般产业,它是以社会效益为主,带有一定的福利性质。鼓励社会资本办养老产业,应该享受特殊优惠政策。”
    此外,缪青教授还认为,托老所环境、场地和收费也是托老所“门庭冷落”的重要因素。虽然一些社区托老所在建设中均投入资金,完善了相应的基础设施,并可供老人玩耍、休闲、休息、用餐等,但还不能让老人完全满意。
    托老所工作人员算过一笔账,按照平均8张床位计算,就算每天全部住满,所收的数十上百元费用,除去成本,连一个服务员都养不起,社区还得倒贴。
    此外,缪青教授还表示,由于缺乏专业的护工队伍,托老所在服务中还要承担一定的风险。比如说,若老人在被工作人员送家途中不慎跌倒,就可能因此会惹上纠纷。
政府搭台多方参与
发展多功能社区照顾
 “健康和娱乐两不误,还不拖累孩子的工作、生活,我觉得这种养老模式很不错。”很多喜欢托老所的老人都对记者表示。尽管如此,但社区托老所面临的尴尬、引发的争议,也折射出了一连串的问题。
 2010年,时任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的王振耀就表示,希望能在“十二五”期间在全国社区普及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建设,为社区里的高龄老人、生活半自理和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在这个工作中,政府可以牵头组织,引入民间组织来做具体的工作,比如小型的民办养老院与社区结合起来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等。
 根据研究文献和对国内外许多城市的社区养老情况考察,缪青教授认为当前社区养老最重要的就是要更新观念,政府和公众都应认识到小规模多功能的社区照顾,例如有20-30张床位,涵盖托养服务、日间照料和上门护理是主流方案。其好处在于成本远比机构养老低,并能为老人提供就近护理服务以及邻里氛围,有多种服务产品选择和转介服务。
 与此同时,还必须要有社区专门养老服务机构、专业人员来经营社区养老服务。缪青教授认为,在社区提供多层次照顾服务,不仅是老年人的事情,也是涉及每个社会成员的重大民生工程。“如果能够得到社区照顾体系的支持,老年人的安全感将大大上升。”
 其实,养老行业属于银发经济,是有巨大市场潜力的朝阳产业,在推进社区照顾服务的同时,要搞好福利和市场的良性互动。“在这方面,日本的经验值得借鉴。”
 缪青教授表示,在社区福利和市场服务的良好互动方面,日本企业发挥了积极作用。经营养老照顾不仅有小企业,而且名牌公司也投资参与,并且在小规模多功能的养老照顾方面已经形成了特色服务和连锁经营的格局。
 例如,日本一家著名的化妆品公司投入了社区日托所的建设。它在前期进行了详细的市场调查,搞清了社区周边日托所的数量,确定了需求。在日托所建立之后,在为老人提供护理服务和质量保证的同时,还推出免费的化妆服务来吸引老年客户。
 “因此,当前政府最关键的就是要通过养老政策的各种实施细则,让从事社区托老、上门护理、日间照料的社区、服务公司和社会组织看到赢利空间。这样做还可以改变社会风气,提高养老服务业的行业声望。”缪青教授说。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