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散尽的刘子如

作者:马广志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2-08-08 18:14:09

摘要:千金散尽的刘子如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马广志 北京报道

   大家都知道,“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这句话出自美国钢铁巨头安德鲁·卡内基之口,此君一生聚敛巨额财富,临死前几近将全部家当捐于慈善事业,这让卡内基名垂青史,令人钦敬。
    其实,民国时期的重庆一位著名实业家也说过类似的话,他说:“不留金钱与儿孙买耻辱。”面对创业积攒下的天量家产,他曾对人说:“此乃上天假子如之手以得之耳,何尝是子如之钱财呢?即生命亦是上帝所赐了。经云:人得尽天下财利而丧了生命,有何益处?”为此,从民国初年起,他就逐步开始举办慈善事业,直至生命最后时刻。
    他就是一生极富传奇色彩、曾经名噪中国的实业家、慈善家和爱国人士,被誉为“缝纫机大王”的刘子如。著名国际友人文幼章称他是“好善乐施的慈善事业者”,民国财政部长孔祥熙更称赞他是“慈善事业的先驱者”。
“金字招牌刘子如”
    刘子如(1870-1948),名华璋,字子如,出生于原四川省綦江县金灵乡青山石窝寨(今属万盛区金桥镇),家贫。1883年,因父母双亡,年仅13岁的刘子如只身流落重庆,幸被临江门外江边红庙的当家和尚收留,并学会了刻字。
    之后,学有所成的刘子如回到綦江城开刻字铺,独自谋生。但因生意萧条,生活无以为继,只好再赴重庆,受雇于美商洋行。此间,刘子如参加了加拿大在渝传教的基督教英美会(即后来的美道会)。
    1896年底,因美商关系,刘子如前往上海胜家公司工作。这是一家生产经营缝纫机的美国公司,在世界各国都有销售网点,中国上海也是该公司推销商品的市场。其实,胜家缝纫机所做的就是将散件运到上海,组装成整机后再进行销售。
    刘子如从事的工作就是在上海对缝纫机进行组装。由于头脑聪明、手脚灵活,刘子如很快就学会了缝纫机组装和维修。通过在胜家公司近3年的工作,刘子如和胜家公司上海总部不谋而合:由刘子如在重庆设立分公司销售缝纫机。
    1899年,刘子如回到重庆后,立即在重庆推销胜家缝纫机。但当时大多数市民对缝纫机一无所知,购买者很少。刘子如便到大街上亲自缝制衣服,将缝纫技能演示给过往的市民看;组织人员到重庆各个醒目地方,张贴用缝纫机制作衣裤的广告;开办了缝纫专业培训学校。如此多管齐下,终于打开了缝纫机滞销的局面。
    随着缝纫机的销售量与日俱增,刘子如在四川、贵州、西康、江西的九江、南昌等地开设了多达30几家的分公司。
    在赚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后,刘子如的生意越做越大,相继创办了华璋草帽公司、三才公司、胜家无限公司、大中银行等实业,并建立了极佳的信誉,人称“金字招牌的刘子如”。
情系孤儿院
    刘子如经营胜家公司,赚钱虽多,却自奉甚薄,不但烟酒不沾,生活还很简朴。比如说,晚上照亮的桐油灯,一般人家用两根灯草,他是有事时才点两根,无事时只点一根。
    刘子如的“小气”还表现在公司的管理上,据其子刘福祥回忆, 当时胜家公司为了降低成本,公司之间的往来信函基本上都用符号代替,信件和办公用纸都是采用薄如蝉翼的纸张。这样的纸张有一举两得的作用,在价廉的同时还因重量轻而减少邮资。这对于今天的“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无疑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虽对自己“小气”,刘子如对于慈善公益却很是慷慨。至1925年,刘子如已将自己白手起家、艰辛创业,数十年积累的巨额财产30多万银元,全部捐赠用于慈善事业。
    1914年2月8日,刘子如在重庆创办了一所教养兼施的孤儿院——重庆孤儿院,这是重庆地区有史以来的第一家私立孤儿院,院址开始就设于由其夫人陈文贞创办的胜家缝纫女校内。
    为了扩大规模,收留更多的孤儿和没钱上学读书的贫家子弟。后来刘子如又把孤儿院迁到大溪沟张家花园,占地五万平方米,并新建了各种功能齐全的教育设施。刘子如又从美国买回全套铜管乐器,请专业教员指导,成为四川最早的民间军乐团;他还买回各种轻工机器,教学生织布、织袜、织毛巾、织地毯、缝纫、刺绣、制鞋帽、制肥皂、制蜡烛、印刷等专业技术,使他们毕业时既有一定文化,又能掌握一技之长。
    到1934年,学生已发展到395人,院舍大小房屋120余间,院址面积达4094方丈。招收孤儿达400人之多,学生近1000名。这所孤儿院(后更名为重庆市私立孤儿院)一直办到解放前夕,培育孤贫院生数以千计,造就了不少有用之才。红岩英烈江竹筠,原重庆市委副书记、副市长余跃泽都毕业于此。
    1915年,刘子如先生又创办了中华基督教自养美道会,致力教育、医务及举办其他有益于社会的慈善事业;1921年,又创办重庆中华基督教青年会,旨以树立青年远大理想,为国家社会培养和造就人才为目的;1931年,他又委托外侄陈元卿在故乡青山张家祠堂创办了“綦桐南青山孤儿院”后更名为“綦江县私立青山孤儿院”。1940年,日机连续两年轰炸綦江,县城有不少青年到青山孤儿院读书。
67岁上战场
    其实,刘子如的爱国不仅体现在慈善上。1915年,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刘子如愤而起誓:“倘日后中日大战爆发,子如自愿不用饷费,不动公家分文,上前线与敌人周旋!”
    据刘子如的儿子刘福祥回忆,1936年,刘子如从上海返渝后对家人说:“中日战争必然爆发,我准备上前线。”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时年67岁的刘子如已年近古稀,他通过重庆各报招收志愿者,众多学生、教师、工人、商人、学徒、店员挺身加入。他对这些人员进行了一个月的军事训练,经过挑选,组建成130多人的“重庆市抗敌后援战地服务团”。同时,他利用各种方式在社会上募集了10万件棉背心、10万条麻袋和担架,作为战地慰问品。
    随后,他率领130多名血气方刚的战地服务团志愿者到达汉口、南京及九江等抗日前线。战地服务团出发前,刘子如对家人发誓:“不把日本鬼子赶走,我不回来!”
    刘子如率团出川亲赴抗战前线三年多时间,只吃一碗饭,未受公家分文。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曾颁给他“服务前线,卓著成绩”的褒扬奖状。
    “皖南事变”发生,刘子如斥责国民党反动派“自毁长城”。他离军返川前夕,时任新四军军长的陈毅同志感其爱国热忱,亲自题赠大幅照片“送给站在抗日最前线的刘老团长”。
    1948年,刘子如在家乡逝世,家属遵其遗嘱,给他穿两件布衫,薄棺入土。今天,四川省綦江县的万盛区修建了子如广场、子如纪念碑、子如亭,以此纪念。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