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小企业出海首选东南亚

作者:王晓慧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2-08-03 21:40:10

摘要:小企业出海首选东南亚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晓慧 北京报道

   8月1日,曾丽芳送走了最后一批来拿补偿款的工人。
    曾丽芳的工厂位于广东惠州,是一家以生产纺织品为主的外贸企业,同时为一些海外企业做代工。从年初开始,她发现周围的部分同行要么关门,要么撤厂,要么清仓准备迁往海外。
    “今年的生意格外不好做,比2008年还要困难。劳动力、汇率、原材料、关税、物流的成本都上来了,提价的话,采购商转身就走;不提价的话,亏损越来越大。很多订单都往东南亚等地区转移了。”曾丽芳告诉记者,经济危机时都未动过工厂外迁的念头,如今她已经做好了转战柬埔寨的准备。
    “企业‘走出去’本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跟往年的情况不同,今年中小企业‘走出去’的迹象比较明显。”温州市投资协会副秘书长薛梦表示,当企业曾拥有的比较成本优势慢慢退去、技术含量得不到提高的时候,纯粹靠劳动力集群的企业必须向劳动附加值低的地区转移。同时,很多中小企业都是在环保和土地成本相对较低的时候成长起来的,因此当这些成本提高时必定会压缩企业的利润空间,从而逼着中小企业“走出去”。
东南亚成首选地
    “从年初开始,我就一直纠结于是在国内试着转型,还是跟着老乡一起到东南亚建厂。但那边除了一些客户外,对于我们而言都是新的。”曾丽芳的纠结最终止于邻厂的一个动作。“我们旁边的工厂是一家生产睡衣的美国企业,工人最多时有三四万人。从年初开始,这家企业陆续裁员,打算今年下旬撤出中国市场。如今,这家企业仅剩不到1000人做着一些订单的收尾工作。”她说。
    外资企业的这个动作着实触动了曾丽芳,也使她的工厂走上了搬迁之路。
    在各种协会和机构的带领下,曾丽芳多次对海外市场进行了考察,最终决定将工厂外迁。与大企业外迁不同的是,曾丽芳等很多老乡均选择了跟当地同行进行合作的形式。比如,当地企业提供劳动力、原材料、生产线等设备,中国企业提供设计、销售渠道以及厂房,因为中国企业在东南亚等地区租赁厂房均可享受三到五年的免租期。
    曾丽芳给了记者这样一组数据:如果在东南亚那边开设工厂,综合成本会比珠三角、长三角一带低60%。其中,越南的劳动力成本现在仅仅是中国中部地区的50%;同时,外资企业在越南前3年免税,第3至5年税率为5%,其后税率约为10%左右,低于国内的水平;柬埔寨与孟加拉等国同属联合国列出的最不发达国家,因此很多产品出口到欧盟、加拿大、日本等可以免关税。
    加之欧盟等地对华反倾销的力度加大,落地东南亚无疑成为中小企业规避欧贸易壁垒的一种手段。
    “近年来,国内的制造业一直受到反倾销调查的限制,很多工厂由于没有进出口权,只能靠贸易公司帮忙,各种费用算下来有时甚至会超过货值本身,出口产品成本居高不下,直接削弱了‘中国制造’的竞争力,工厂外迁无疑是个不错的规避手段。”薛梦坦言道,中小企业外迁对当地经济会产生短暂的负面作用,失业率也会有所上升,但这仅是经济发展中的阵痛。当一个企业已失去了发展优势时,当地政府只有鼓励这些企业“走出去”之后才能腾出空间发展新兴的更有价值的产业。
    据记者了解,大部分中小企业均将东南亚作为外迁的首选目的地,而那里也正是即将撤出中国的阿迪达斯要去的地方。
中小企业避免“单飞”
    从战略上而言,中小企业“走出去”是大势所趋,但这三个字,好说不好做。
    “企业无论外迁到哪里,都必须寻找跟企业性质和主营相吻合的目的地国家。比如,温州的很多餐饮企业会选择到欧美做餐饮、零售等低端的服务业;以加工业和能源为主的企业大都会选择到东南亚、非洲等国家进行,那边的矿产丰富,资源和劳动力成本也比国内更便宜。”薛梦告诉记者,“走出去”只是企业的第一步,但“走出去”不等于走得好,只有向高端市场发力,做别人做不了的产品,才是中国中小企业的出路。
    其实,近年来,国企、大型民企“走出去”的案例数不胜数,但失败的概率也非常高,大企业都是如此,中小企业更是“伤不起”。
    “中小企业必须‘走出去’,但一定要有分工。”8月1日,刚刚从伦敦考察归来的全国政协委员、华旗资讯集团总裁冯军告诉记者,同行业尽量选择不同的目的地,从而避免同业之间的竞争。但是,“走出去”之初,最好同当地企业进行抱团,将“走出去”的风险降到最低。这样由海外合资企业出面进行金融活动,取得当地金融机构授信的成功概率会大大提高。而且合资对象作为当地企业,对于当地法律法规普遍相对更加熟悉,可以避免各种不便和壁垒。同时,不同产业之间也可搞联盟。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