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钢企急欲转型 业内外巨头巨资竞购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袁益 上海报道
5月18日,在预案公布六个月后首钢股份终于公布重组报告书草案,以183.70亿元巨资收购迁钢。虽然与此前市场预期一致,但公司股价当日依然以涨停板开盘。
这是本年度又一起钢企并购案。之前,宝钢控股韶钢的事情在年初落定,而凌钢股份、西宁特钢等上市钢铁公司也都纷纷传出了有关并购或者转型的相关消息。
凌钢股份:
遭遇非钢铁股“突袭”
近日有消息称,凌钢股份或将被港中旅收购。今年4月27日,凌钢股份紧急停牌,称“控股股东凌源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正在筹划重大事项”。
5月3日,凌钢股份收到朝阳市国资委与中国港中旅集团公司签订的《关于重组凌源钢铁集团和朝阳龙山资产管理公司的框架》。协议约定,港中旅以现金方式出资5亿美元等值人民币,其中不少于10%用于对标的企业(指凌钢集团和凌钢集团控制的朝阳龙山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增资,其余用于受让股权。
从表面上看,凌钢是被一家非钢铁类上市公司“突袭”,但是,一个细节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港中旅控股的唐山国丰钢铁是国内最大的热轧带生产商、河北省第二大钢铁公司,年产能达900万吨。
市场上对其的猜测是,国丰钢铁在2004年的时候想要上市但是没有成功,而凌钢的产能则大多集中在其股份公司,外加上凌钢所处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因此很有可能国丰是想借助凌钢这个平台进行上市。
受此影响,凌钢股份的股价在停牌之后,已经接连出现了两个涨停板,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唐山国丰短期内注入无望。目前钢铁企业股价普遍低于净资产,如果唐山国丰按净资产注入公司,明显高估现有市场估值,低于净资产恐难得到其他股东认可,而且唐山国丰资产规模较为庞大,短期内注入上市公司无望。
西宁特钢:
宝钢下一个收购重点
整整一年前,宝钢集团就曾与西宁特钢的领导进行有关重组事宜的洽谈,当时,宝钢集团的副总经理赵昆曾表示,希望用“八钢模式”重组西宁特钢,即通过增资控股,实现重组企业、当地政府和控股企业的多赢。
据了解,宝钢之所以发出这样的提议,是因为根据战略规划,未来公司要形成“两角一边”长三角、珠三角和西北边疆的产业布局。目前,在西北的四大钢铁企业中,新疆八一钢铁已归属宝钢旗下,与内蒙古包钢集团的重组谈判宣告失败,剩下的只有甘肃的酒泉钢铁和青海的西宁特钢。
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双方要想顺利重组,必须要过的是“资源关”,从西宁特钢近年的经营看,公司的铁矿、煤矿业务大幅发力,逐渐成为公司的盈利支柱。“显而易见,比起钢铁资产,资源资产对宝钢更有吸引力。宝钢的铁矿石大部分依赖于进口,而当前铁矿石的成本又如此之高,为了改善这一局面,降低成本是宝钢的首选。
中投证券研究员初学良在去年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宝钢股份收购西宁特钢的可能性在不断增大。”
*ST广钢:
广日借壳摘帽在即
今年4月份,*ST广钢重大资产重组事项获得中国证监会有条件通过,广州广日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广日股份将成功实现借壳上市。
据了解,本次交易完成后,上市公司将置出全部钢铁经营性资产,同时置入及购买以电梯整机制造、电梯零部件生产及物流服务为主业,并向关联产业领域拓展的优良资产。从此A股市场上又多了一只电梯股。
据广钢内部人员介绍,广钢连续两年都出现亏损,而湛江项目当时又处于不确定的状态,也直接关系到广钢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如果照此发展下去,只有退市一条道路。
据了解,类似*ST广钢这样,由钢铁股直接转变成电梯股的现象在行业内并不多见。根据广钢股份此前公布的交易报告书中的盈利预测,重组完成后,2011年上市公司备考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为31280.51万元,与2010年相比仍将保持26.68%的增长,对应重组后上市公司每股收益为0.4元。
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广日股份旗下的电梯主要面对的是中低端市场,除能适应保障房的需求外,该公司还与国际巨头合作,积极开拓LED、智能停车、矿山电缆、地铁屏蔽门等新型业务,预计在投资上还能保持较高的盈利水平。“应该不久就能‘摘帽’了,也不用为退市而提心吊胆了。”该内部人士告诉记者。
纵观今年的行情,江西萍乡钢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彭政军曾对媒体表示,从原料上来看,铁矿石的生产成本上升是因为各国征收各种税收以及生产设备的更新换代不可避免,因此预计2012年铁矿石价格难以有较大的跌幅,钢厂成本将继续维持在高位震荡运行。
而从国内需求来看,上海宁金钢铁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姜云军曾表示,钢铁的黄金十年已经过去,接下去的日子,需求的缩水是一种必然。尽管有保障房开工这一刚性需求的支撑,但是从整体上来说,并不能缓解需求缩水所带来的影响。
因此,除了上述这些上市钢企以外,还有大部分的钢企也都纷纷选择了重组或者转型的道路。在行业普遍亏损的今天,有的企业选择对下游客户直销,有的直接从生产者转型为服务商,还有的甚至直接投资非钢产业。不管是什么样的道路,都为钢企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了一项参考。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