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胶囊引爆行业潜规则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应辽产 新昌报道
“问题胶囊”被媒体曝光后,“中国胶囊之乡”——浙江新昌县儒岙镇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连日来,新昌各有关职能部门一直都在忙碌着。本报记者在新昌采访时感受到政府各部门领导和相关科室的工作人员异常忙碌。
4月16日下午,本报记者从新昌城区出发,坐出租车到儒岙镇,大约40分钟车程。在蜿蜒盘旋的公路上,沿路都能看到益立胶囊等空心胶囊生产企业打出的户外广告。
进入儒岙镇工业区,区内的企业均大门紧闭,鲜有员工出入。在华星胶囊、卓康胶囊两家企业大门上,记者看到新昌县公安局、新昌县食药监局的封条,厂区内没有人员走动。沿着儒岙镇中心走一圈,昔日繁华的经营或批发胶囊相关产品的商铺均已关门停业。
记者从新昌县政府获悉,全县43家胶囊生产企业全部停产,目前已查封生产线57条,原料仓库12个,成品仓库14个,抽检明胶23批,胶囊成品78批,并对部分账目进行查封,对相关进货、销售凭证进行扣押。
记者从有关方面获得消息:新昌县4家涉案企业中抽取的61批次涉嫌铬超标产品,目前已全部完成检测工作。其中合格32批次,不合格29批次。
督察组抵达新昌
4月15日央视曝光部分企业使用工业明胶制作药物胶囊后第三天,国家食药监局副局长吴浈率督察组7人,到“胶囊之乡”新昌县进行督检。
17日晚上,新昌县空心胶囊协会会长、浙江天龙胶丸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伟良接到当地政府通知,国家食药监局今天上午要来公司座谈。18日11点左右,由吴浈率督察组及浙江省、绍兴市药监部门人士一行,乘车直抵天龙胶丸厂房,直接进生产车间考察,此前厂方安排的座谈会则被取消。
当天晚间,国家食药监局网站公布第一批抽检结果和处理意见,除央视曝光的9家药企全部被证实所使用胶囊铬超标之外,查实浙江省新昌县卓康胶囊有限公司(下称“卓康胶囊”)、浙江省新昌县华星胶囊厂(下称“华星胶囊”)、浙江新大中山胶囊有限公司存在严重违法违规行为,责成浙江省食药监局吊销其药品生产许可证。
国家食药监局称,鉴于绍兴地区药用空心胶囊生产混乱,产品危害涉及多个省份,对当地食品药品监管工作负有责任的人员做出处理。同时,对于涉嫌犯罪的相关人员,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问题胶囊”被曝光后,新昌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也立即采取行动,对当地胶囊生产企业进行全面检查。“一是检验产品的质量,一是查工业明胶的来源,最后还要了解这些胶囊的去向。”刚上任不久的新昌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孔定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这几天忙将几批抽样产品送往省里的检验所进行检验。至于检验结果何时出来,孔定洪表示“不能确定”。
“根据检测,涉案企业已增至5家。”19日,记者从新昌县政府得知将于4月20日公布最终检测结果。
此外,记者从新昌县公安局获悉,截至18日12时,警方共抓获涉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药用空心胶囊共4家企业涉案人员22名,对其中11名犯罪嫌疑人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据悉,这11名犯罪嫌疑人涉及4家胶囊企业,除了央视曝光的华星胶丸厂和卓康胶囊有限公司,还有两家企业分别为新昌县瑞香胶丸有限公司和浙江林峰胶囊有限公司。
“这是一次惨痛的教训,想不通他们两家企业为了赚钱竟然黑了良心,现在被抓真是活该。政府应该借此机会再次大力整顿这个行业,质量低劣的小明胶厂就应该被关闭。” 新昌县空心胶囊协会秘书长徐宏辉在新昌县宣传部办公室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已经两天一夜没有休息了。从央视报道后,他就忙着接各地问询电话,然后不断给客户发传真,发化验单,证明自己公司“清白”。
胶囊问题被曝光以来,众多本地胶囊生产企业家忙于配合政府职能部门的抽检、应付员工波动情绪,以及担忧银行贷款是否安全,法人是否被强制控制等不厌其烦地催问。一位不愿留名的胶囊生产企业老板表示自己已连续3天没有回过家。他的胶囊公司已成立十多年了,目前产值超过2000万,客户分散在全国各地。
存监管漏洞
据最新调查结果,共有8家企业涉“毒”胶囊企业,他们分别是:华星胶丸厂、新昌县卓康胶囊有限公司、新昌县瑞香胶丸有限公司、浙江林峰胶囊有限公司、新昌沃洲胶丸有限公司、浙江新昌县创世胶囊有限公司、浙江新昌康诺胶囊有限公司、浙江新大中山胶囊有限公司。
胶囊制作使用工业明胶,为什么当地药监部门没有查出?
孔定洪在接受记者联合采访时表示,去年针对各种违规生产处罚过12起案件,此次曝光的华星、卓康两家企业都是去年被处罚过的企业。去年查出的问题中,就有铬超标情况。不过,监管部门并没有将其与工业明胶联系在一起。
孔定洪说:“如果产品的铬含量只是略微高出国家标准(不超过2mg/kg),你能说它一定使用了工业明胶?”在孔定洪看来,铬超标不一定就等于使用工业明胶。
据一位对此行业较为熟悉的人士对本报记者讲述,“有些企业早就摸熟了政府的监管程序漏洞,这些企业故意规避,监管部门去了也查不出来。”
另外,据记者调查了解到,10年前,由于机构改革等因素,绍兴市各县原有的食品药品检验所均被撤销,在各县食药监局另设“快检室”,如发现问题,才送到省、市食品药品检验所检测,避免资源浪费。
徐宏辉说:“出于行业自律的考虑,也基于2010版《中国药典》明确规定,药用胶囊出厂要检测铬含量,协会中29家企业联合投资购买设备共建了检测中心,暂放在当地监管部门,根据参与投资购买检测设备的企业需要各自送过去检测,重点就是检测胶囊中的铬含量,报告单也只掌握在企业手里,不公开。”
在新昌县胶囊联合检测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说,临时检测每一批次收费350元,主要向协会下面的会员服务,非会员单位只是偶尔来检测,“如果要长期检测,首先要领导的同意和审批。”
“哪些使用工业明胶,包括产品铬超标,企业负责人自己肯定清楚。”徐宏辉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王伟良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协会里的设备很先进,检测出来的数据都是真实的,超标多少数据打印的很清楚,对于设备检测出的数据不能做任何手脚。
一名国家食药监局官员向本报记者明确表示,下一步肯定要追诉制药企业,但不会吊销药品生产许可证。对涉及多少药企,该官员表示“不好说”。
国家食药监局新闻发言人王良兰,在公布第一批抽检结果和处理意见后表示,目前只是第一批,后续还将继续整顿胶囊市场,关于问题胶囊到底流向哪些企业,目前正在调查中。
公安部19日召开视频会议,部署全国公安机关积极配合有关部门严密排查、严厉打击“毒胶囊”犯罪,截至目前,各地公安机关已立案6起,抓获犯罪嫌疑人53名,查封工业明胶和胶囊生产厂家10个,现场查扣涉案工业明胶230余吨。
国家质检总局19日下发《关于对非法使用工业明胶加工食品彻查严打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地质监部门立即组织开展对使用工业明胶加工食品违法行为的彻查严打行动,对所有明胶生产企业和使用明胶的食品生产企业一个不漏地进行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依法处置。
产业之“毒”
据新昌县宣传部门提供的数据,2011年,儒岙镇34家胶囊企业上缴税金4372.5万元,占全镇税收总额的51.2%,其中对地方财政贡献914.5万元,占全镇地税总额的26.2%。
王伟良接受采访时透露,如今医药胶囊为微利行业,利润率只有6%-7%,在2003年之前,该行业利润率高达20%。
“自从2003年以来,竞争异常激烈,一些难以在竞争中生存的企业投机取巧。” 王伟良说,因为明胶的价格相差非常大,一般明胶每吨5万元至7万元,质量差的明胶4万元每吨,而工业明胶只需要2.5万元每吨。这些数据在本报记者采访徐宏辉时提到的数据基本吻合。
据记者调查统计,在新昌县的胶囊生产企业产能最高的企业在6000万元至7000万元间,年产值1500万元的企业占了很大一部分,目前还没有一家企业过亿元。
新昌县儒岙镇党委书记盛学东曾撰文《新昌县儒岙镇胶囊产业集群发展研究》分析弊病:“胶囊企业规模小,实力不强,大部分又在儒岙镇,导致高层次科技人才难以引进,也 无力引进。由于资金短缺,研发投入也少,自主创新能力弱,从而造成新产品开发能力弱,产品档次不高,品种单一,企业之间产品同质化严重”。
盛学东在文中直言:“为了争夺市场,企业之间存在互相挤压现象,一些企业经营者甚至采取压价方式展开竞争,压质压价,相互残杀搞无序竞争,有的为降低成本违规使用劣质原料。”
据行业内人士介绍,药用胶囊的主要原料明胶分很多档次,顶级的达5万-6万元/吨,差的只要1万-2万元。但出厂价是以万粒为计价单位,好的170-180元,差的120-130元。另外 去年食用明胶供应量约在5万吨,且多数供应了国外市场,形成每年1万吨合格食用明胶的缺口。
该人士介绍,工业明胶价格约在6000-10000元/吨区间,而食用明胶价格约在2万-3万元/吨,这无疑给非法造假者留下了巨大的可操作空间。因此不少企业使用有毒的工业明胶代替。
中国明胶协会理事长王敬忠此前便披露称,1吨正规食用明胶原材料价格高达2000-3000元,而皮革边角料1吨仅需100-200元。目前国内生产食用明胶的不法小厂有100多家,山东、河北、江浙一带都是这些假冒食用明胶的根据地。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