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人:让教育回归本质

作者:马广志

来源:

发布时间:2012-04-06 19:57:32

摘要:立人:让教育回归本质

为乡村教育取暖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马广志 北京报道

   1989年,美国的布什总统在庆祝一位老人生日时,写下了这样一句话:通过寻求给予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以帮助,而不是施舍,您重申了人的尊严与价值。
    这位老人,名叫晏阳初,他的一生改变了世界上上亿贫苦民众的命运。他被誉为“国际平民教育之父”,中国乡村教育运动第一人。
    今天,与城市化“大跃进”进程浩浩荡荡相比, 乡村中小学教育又一次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对于教育水平的滞后,甚至有人说乡村教育“到了危险的时候”。“教育学者用教育理论逻辑看世界,往往容易绝望。其实现在恰恰是大家有所作为的时候。”
    说这话的人,是在乡村长大的一名“70后”,名叫李英强。“乡村教育最大的问题,在于发展机会和文化环境与城市相差甚远。” 儿时贫瘠的精神生活让这位北大硕士毕业的才子终身难忘。“我们不能做点什么吗?”面对“困境中”的乡村,李英强扪心自问。
    于是,2007年,背负着与晏阳初同样的梦想,他创办了立人乡村图书馆。“己欲立而立人,立人不是教育扶贫,而是精神取暖。”他这样表达自己扎根农村、建设乡村公益图书馆的执拗理想。
缘起
    李英强是湖北蕲春县青石镇人,国学大师黄侃的同乡。大学毕业后先到一家通信国企上班,后辞职考研进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硕士毕业后就留在了北京。
    从1997年离开老家,李英强就一直生活在城市。家乡对他来说,成了一个既亲近又遥远的地方。每次回到老家的时间,只能用“逗留”来表示。
    李英强读中学时,这个叫青石镇的地方,还有几家“有追求”的小书店,而国营的新华书店,也会卖一些“打开世界大门”的图书。
    但是,有一次在家乡逗留时,他却发现一切都变了。那几家“有追求”的小书店早已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租书店。在这些租书店中,他总能看到一些学生在翻阅穿越、盗墓或者“有点色”的言情类书籍。
    就是那个他曾买到过《穆斯林的葬礼》、《白鹿原》以及《简爱》、《悲惨世界》的新华书店也变得“不曾相识”了,虽然仍在营业,但在昏暗的空间里,破旧的书架上横七竖八地摆着一些教辅材料、科技书籍等。顾客更是寥寥。
    倒是小镇上几家网吧“繁华”得令人吃惊。一些戴着红领巾或穿着校服的孩子,出出进进的,玩着各种各样的游戏。一些游戏中,甚至还出现色情的画面。烟雾缭绕中,看着孩子们兴奋的表情,李英强深刻地体会到了《每个人的家乡都在沦陷》中的那句话,“一种向下的力量开始登场,从而抑制住了原本随着时代而高涨的向上的力量。”
 “经济的繁荣,并没有给农村带来精神世界的充实。”李英强说,“家乡的沦陷包括很多方面,最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沦陷。我是从农村考出来的,我必须回到农村去。”
 此后不久,李英强就开始筹划第一家乡村图书馆。因为“一个好的图书馆,相当于一所大学”。
践行
 2007年,在朋友的资助下,第一个乡村公益图书馆在李英强的家乡成立,起名“黄侃图书馆”。李英强为图书馆配备了4000种图书,以人文、社科类为主,每种图书各一册。
 “那些书,对考试可能没有帮助,但是对人生有价值。”在青石镇正在读初三的学生小梅说。
 公益图书馆对乡村教师的触动也很大。黄侃图书馆开馆时,李英强邀请北京的几位学者到青石镇与师生交流。当地一名老师至今仍记得当时一位学者的话:即使在现有的乡村教育体制下,中学老师也能有所作为。
 之后,李英强逐渐形成了一套工作模式:在中国选择一些县级地区,在当地各界朋友的主动努力和配合下,逐步建立覆盖全县的公益图书馆网络,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系列教育、文化活动,从而实现拓宽本地文化视野,更新本地精神生活的长期追求。
 截至2011年底,李英强在全国共开设14座图书馆,分布于全国9个省份的乡镇或县城,办理有效借书证2000余个,覆盖人群达到数万人。这些乡村图书馆,有一个统一的名字,叫“立人”。
 谈及图书馆为何取名“立人”,“这与四个人有关。”李英强说。
 鲁迅先生的《文化偏至论》有一句话“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梁启超先生的《新民说》影响非常大,其中有一句话: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这是立人乡村图书馆的“立人”的意义所在。
 陈寅恪先生在悼念王国维先生的文字中说:“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我把它作为立人的基本品格。”
 “再就是晏阳初先生,他是实实在在地把鲁迅所讲的立人、梁启超所讲的新民实践了几十年之久的。”李英强说,“我们承继的历史乃至晏阳初先生所代表的那样一种‘除天下文盲,作世界新民’的思想,这也是立人的基本内涵。”
 据了解,早在2009年5月,一座名为“晏阳初图书馆”就已经矗立在了晏阳初的家乡——巴州市茶坝中学。
改变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这位已故的著名阿根廷诗人一定没有想到,他的一句话,流传至今,仍然在创造着新的灵感:“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在李英强的构想中,图书馆的“模样”是这样的:以阅读为基础,打造乡村教育的公益平台,从而促进教育、文化资源从城市流向乡村,推动本地人与外地人共同参与到乡村教育革新和青少年成长的行动中。
 李英强希望在硬件上为乡村青少年提供一个阅读空间。但李英强更希望在软件上向当地学校和社区延伸,以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帮助乡村学生拓宽视野,寻找自身发展的可能性,同时也让乡村学校具备更强的自主能动性。
 目前,立人图书馆已开设读书会、电影欣赏、学者访问、冬令营、夏令营、选修课、教师交流培训等活动。
 “立人是一个乡村文化教育平台。”李英强想通过图书馆建构一种新的精神成长模式,从而为乡村青少年提供一条“自我学习、自我解放、自我成人”之路,让教育回归其本质功能,即立人。
 李英强深知:“书的背后是人,是纵深而富有内涵的。”因此,他要让立人图书馆不仅提供硬件设施,更提供交流与共享的公共空间,但这条路,任重而道远。
 但是,“每一分馆从设立之日起就打算在当地长期存在,不是三五年,而是三五十年。” 李英强认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自己能做的、能带来的改变是有限的。“乡村在文化上的落寞不是一两天形成的,这个趋势也许还会继续下去,而我们能做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但是,5年的践行,虽然对乡村教育的改变难以立竿见影,但他仍然“痴心不改”,相信自己在做的是一件影响深远的事业。
 他一直在和大家分享一个湖北孩子的故事: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青石镇黄侃图书馆设立后,尽管距离那个孩子高中所在的学校30多公里,但他还是经常去看书,现在他已经是广州某知名大学的学生。并且,在选择大学专业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社会工作”专业,假期还会回到黄侃图书馆做一些志愿工作。
 “虽然不能完全说他是因为立人图书馆而改变命运,但如果他没有参加立人的活动,或许就不会有做社工的念头了。”李英强说,这样的例子不止一个。
 “直面当下,反思现实,有所作为,这是我的理念。”李英强说。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