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螃蟹”的曹德旺 河仁基金会探索慈善制度变革

作者:马广志

来源:

发布时间:2012-03-02 20:16:23

摘要:“吃螃蟹”的曹德旺 河仁基金会探索慈善制度变革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马广志 北京报道

   2012年2月29日,在北京召开的第四届中国公益新闻年会上,曹德旺获得中国慈善排行榜首善称号,并成立河仁慈善基金会成为2011年度十大公益新闻之一。
    作为公益类人物,曹德旺非同寻常。2011年,他是乱象频发的慈善公益界中的一束亮光,其意义不仅在于他开创了中国基金会资金注入方式、运作模式和管理规则的先河,更是用行动来推动中国的慈善事业向更健康、合理的方向发展。
    “之所以成立中国河仁慈善基金会,就是主张用管理企业的方式来管理慈善机构。”曹德旺表示,“因为国际上的慈善基金,大多数都是用章程来约束管理的。”
    2011年4月,随着自己及家人持有的3亿股福耀玻璃股票捐给河仁基金会,以过户当日收盘价计算,这笔捐赠市值35.5亿元。5月5日,“河仁慈善基金会”在北京正式成立,开辟了中国慈善基金会用股权代替现金的注入新途径。

    2010年,面对百年不遇的西南大旱,曹德旺决定向云南、广西、贵州、重庆和四川等五省区市贫困家庭捐赠善款2亿元。
    但他并非一“捐”了之,他表示,半年之内,让西南五省区9万多户农民都拿到捐款,差错率低于1%,管理费用不超过善款总额的3%,否则他将收回这笔捐助。
    “慈善项目管理费,法律上规定一般是不超过10%,3%的规定过于严格。”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团认为。
    “我就是博弈的理念,我有3%的管理费,你有本事来拿吗?你没有本事就不拿,我计算过,大概这个费用可以运作项目,也是考验基金会是不是在费用控制上有这个能力。”在曹德旺看来,捐了钱,就有权利监督和问责款项的去向。
    “幸好到2010年10月30日项目就结束了,我担心的事情都没有发生。”回想起协议签订后的心中打鼓,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段应碧算是松了一口气。但他同时认为,曹德旺派人全程监督,是项目能够完成的重要原因。“我也希望以后的捐赠者都这样,不光把钱给我们,也要监督我们怎么用。”
    “做慈善和企业管理是一样的,必须上手腕,先跟你讲清楚我要做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由谁来做,做好了怎么讲,做坏了怎么处理你。”曹德旺对记者表示。
    正是此次对赌,曹德旺开了国内捐款问责的先河。但有着中国“玻璃大王”、“首善”称号的他同时也获得了另一个称号:最苛刻慈善家。

    曹德旺担心自己的捐款被“雁过拔毛,层层拦截”,他要确保捐出去的每一分钱都发到应该收到钱的人手中。
 生活很难,创富不易,曹德旺的钱赚得很辛苦。
 曹家是个大家族,几代经商,父亲曹河仁曾是上海永安百货的股东之一。因时局动荡,举家迁回老家福建。因运输家产的船沉没,曹家瞬间一贫如洗。
 凌晨3点,曹德旺就从床上爬起来,用自行车驮着一筐水果,到80里外的福清县城卖;再买了镇上没有的水果,骑回高山镇卖。一天,他可以赚两块钱。
 那一年,他14岁,正是国内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年代。小学刚毕业的他不得不辍学了,因为家里穷,没办法再供他读下去。
 “一粒花生掉到地上都会遭到孩子们的疯抢,为了糊口,家里还曾用花生壳磨的粉做馒头。” 1946年出生的曹德旺对小时候家里锅盖都揭不开的情景记忆犹新。
 之后,曹德旺又倒过烟丝,再到福清县现福清市高山镇一家玻璃厂干起了业务员,推销水表玻璃。直到37岁那年,他把这家亏损的厂子承包下来,当年就挣了几万元。在那个“万元户”的年代,曹德旺成为第一批“先富起来”的人。
 这一年是1983年,距第一次下海经商潮不到一年。
 口袋鼓起来的曹德旺做了一件“大事”。他的小学班主任找到他,希望帮母校换些桌椅。曹德旺毫不犹豫地拿出2000元,把学校所有的桌椅全换了。
 那是曹德旺的第一笔捐赠,也成为曹德旺慈善事业的开端,一直走到了中国慈善榜的最顶端,戴上了“中国首善”的光环:累计个人捐款达50亿元,其中现金捐款达18亿元。
 随后,曹德旺认准了汽车玻璃的巨大市场商机,并于1987年成立了福耀玻璃有限公司。在曹德旺的经营下,福耀玻璃开始了一段从注册资金200多万的小厂成长为世界第二大汽车玻璃生产企业,最终成为全球“玻璃大王”的传奇。

 来自中国基金会中心网的统计,截至2011年10月31日,非公募基金会已有1279家,首次超过1179家的公募基金会。
 而身处这上千家非公募基金会中,出生不到半年的河仁基金会显得与众不同。在美国的近10万家基金会中,90%以上均为私人和家庭出资建立的基金会,其中大部分为家族基金会。但在中国,河仁基金会却是第一家家族基金会。
 河仁基金会章程显示,该基金会的救助将通过委托其他慈善机构的方式进行,即所捐的近35亿元,均将参照与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合作模式进行。
 “找专业机构来执行花钱是最省事的。”曹德旺说,这样他才能脱身做企业。“我谁都不相信,连我自己也不相信,我只相信制度。”他说,成立后的河仁基金会一直靠制度在运作。
 回头再看,2010年的那场对赌不过是他设立“河仁慈善基金会”的一次演习而已。
 河仁基金会的最后成立,还是采取了先出资注册,再接受股捐的“曲线”方式。
 其实,从宣布股捐到最终财政部发文允许企业股捐做慈善,曹德旺奔波了两年。其中,股权能否用于慈善捐赠?捐赠股票是否会影响上市公司的经营?基金会能否直接以股权注册?股捐产生的企业所得税能否免除?……
 在2年的筹备期里,曹德旺以其强意志力与行动力,推动了民政部、财政部、国税总局、证监会等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探索现代慈善的制度创新。
 河仁基金会开创了多项先河:以企业持有的股份完成对外捐赠,以股权为基金会的原始出资,股权移交触及的上市公司经营变动,暂时性回避了受让股权所需支付的近5亿元所得税……
 为了使“每一分钱的去向都让社会知道”,基金会采取理事会领导下的秘书长负责制,定位为资助性慈善基金,重大事项均由理事会决策,理事会由监事会监督。此外,河仁基金会还将聘请国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参与审计,每年定期公开审计报告及慈善项目名单。
 毫无疑问,“河仁慈善基金会”将以自己的方式寻找属于中国慈善的春天,推动中国的慈善事业向更健康、合理的方向发展。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