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证券正文

“上海股交”乱象彰显柜台交易仍蹒跚

作者:杨国英

来源:

发布时间:2012-02-17 21:06:37

摘要:“上海股交”乱象彰显柜台交易仍蹒跚

杨国英

    在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的倒逼之下,柜台交易(OTC)热潮正在兴起——2月15日,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上海股交中心)隆重开市,首批19家企业正式挂牌,当日交易额243.1万元。这是继天津和重庆之后,国内第三家合规柜台交易市场。与此同时,江苏、浙江等多省市亦在酝酿成立各自柜台交易市场。
    毫无疑问,对于众多小微企业而言,在IPO上市融资门槛过高、正常信贷通道收窄之下,通过门槛低、成本低、速度快的柜台交易进行融资,显然是更为现实的选择。而且,此举亦与去年10月国务院针对小微企业优惠政策发布的“财金九条”,其中第三条中的“通过股权交易所进行股权交易融资”的产业导向吻合。
    但是,美好的初衷在缺乏系统规划的情况下,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以2月15日正式开市的上海股交中心为例,作为筹划已逾两年且坐镇“国际金融中心”上海的柜台交易市场,开市当日交易额仅为243.1万元,平均每家挂牌企业融资额尚不足13万元。除此之外,更为令人惊诧的是:其一,推荐人持股挂牌企业,其中5家推荐人分别持有5家挂牌企业的股份,从而导致这5家挂牌企业首日均无成交量;其二,作为参与首批挂牌企业的11家推荐机构,在其中7家上海本地注册的推荐机构中,除1家是2010年注册外,其余6家均为2011年下半年“仓促上阵”注册成立;其三,在开市次日,作为占首批挂牌企业近半的券商推荐会员,申银万国和国泰君安在“重点参与”之后,又突然从推荐会员名单中紧急消失。
    上述乱象,充分说明上海股交中心在正式开市之前,极其欠缺相对规范的系统规划。而在这种系统规划欠缺的背后,真实彰显出我国当下柜台交易市场仍在蹒跚起步。
    虽然,客观而言,除当下天津、重庆、上海三家合规股权交易中心外,我国柜台交易市场,还应包括早已于2006年开办,并于2010年启动扩容试点的“新三板”市场。但是,之于我国当下而言,无论是历史相对较长、规模相对较大、转板相对较多的“新三板”,还是历史较短、规模较小、转板尚无的三家股权交易中心,可谓均处于蹒跚起步阶段。
    先综合评估当下三家合规股权交易中心,仅从交易机制看,无疑天津股权交易所最具竞争优势,其股权交易具有“协议定价”和“集合竞价”双重功能,从而让市场流动性变得更强,而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包括但不限于股权交易)和上海股交中心当下仅具有“协议定价”功能,市场流动性相对缺乏。但是,之于上述三家股权交易中心,即使成立时间最早、股权交易规模最大、机制最为健全的天津股权交易所(重交所总量超过,但股权交易部分不及),其发展逾3年来正式挂牌企业仅有66家,其挂牌前融资总额仅为17.5亿元、挂牌后融资总额亦仅有12.12亿元(截至2011年底),两项合计逾3年来天津股权交易所的交易总额尚不足30亿元。而且,至今为止,在天津股权交易所正式挂牌的66家企业当中,有3家退市,但尚无一家成功转板(哪怕是创业板)。
    再简述一下“新三板”市场,虽然其开办时间较早、针对高科技企业定位较高、且于2010年启动扩容试点,但迄今为止,我国“新三板”市场的年交易额尚在30亿元上下徘徊、近7年来成功实现转板的企业亦仅有6家。
    如此而言,我国当下由天津、上海、重庆三家股权交易中心(重交所仅算其股权交易部分)和“新三板”所构成柜台交易的市场架构,其年交易额合计亦仅有50亿元左右,占比我国A股总市值尚不足万分之二。但同期美国的柜台交易市场(OTCBB),其年交易额却超过10万亿美元,与美国当下股市总市值比例接近1∶1。
    与柜台交易市场的功能设计相比,我国柜台交易市场的实践,已严重滞后于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现实功能如此弱化的根源,不仅与我国柜台交易历史的相对短暂有关,更与其缺乏制度层面的系统设计有关。而透过此次上海股交中心的开市乱象,我们隐约可见通行于我国A股市场的种种弊端——重审批、轻监管;重融资、轻回报。
    上海股交中心的开市乱象,仅是我国当下柜台交易尚处蹒跚起步阶段的彰显。如何对此进行根治,以使我国柜台交易能够迅速发展,从而真正适应当下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对此,在今年1月召开的证监系统年度会议上,郭树清主席对此已作预告,“要以柜台交易为基础,加快建立统一监管的场外交易市场,为非上市股份公司提供阳光化、规范化的股份转让平台”。
    知易行难,我们真心希望能够如此!(作者为知名财经评论员)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