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产业正文

张学斌II:对人生充满好奇

作者:尹锋

来源:

发布时间:2008-08-09 12:01:00

摘要:张学斌II:对人生充满好奇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尹 锋 北京报道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张学斌在经历了人生最得意的10年之后,开始遇到发展瓶颈。是继续留在日趋保守的椰树集团,还是到外面去寻找更为广阔的天空?其时,张学斌再次来到人生的十字路口。
    “椰树集团由产值只有3亿的海南罐头厂一路发展过来,到2000年已经做到20亿的产值,但这个时候我越来越感受不到人生前进的动力和成就感,感觉人很快就要落伍,被世界淘汰了。”张学斌坦言。
    如10年前,他做到中南财经大学最年轻的教研室主任,然后在众人不理解中前往海南寻梦一样,10年后,在事业一帆风顺之际,他再度在众人不理解中离去,去找寻心中另一个梦。
    2001年,张学斌正式跳槽到创维,同年5月,开始组建创维彩电事业部,并担任中国区总经理,由此,展开他在创维集团狂飙突进的发展历程。与同门师兄杨东文相比,进入创维时间较晚的张学斌,目前已贵为创维集团董事局主席,成为这艘家电航母的掌舵人。
    在采访张学斌的时候,笔者内心一直有一个疑问,到底是什么样的因素促使他一步一步由山村娃走到了创维董事局主席的位置上,他的人生到底是一番怎样的风景?
    从大学最年轻的教研室主任到椰树集团总经理,再到创维董事局主席,在张学斌回述过往历史的时候,似乎他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在事业上,他没有如其他人一样有过低谷,而是永远保持向上爬升的势头;在生活上,感情笃深的大学恋人成为自己的夫人,相知相伴一路走到今天,兄弟姐妹们现在也都找到各自的道路,家中老父尚在,他的人生前后无忧。
    他对现在的生活状态满意了吗?答案分两半,在家庭生活上他很满意,但在事业上,他还有未完成的梦要去追逐,这就是8年前的那个夜晚,黄宏生和他在海口通宵达旦长谈时,两人共同描绘的未来蓝图,“将创维做成国际化的企业”。
    其实整体上看,张学斌是一个很实实在在的人,并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这与他的家庭出身有关。在工作之前,能通过上大学找到一份可以养家糊口的工作就已经是万幸了,何谈去实现什么人生理想和抱负。
    直到他在椰树集团工作多年,囊中充盈之后,才开始有资本去寻找自己的梦想。具体做成什么样的人,可能他没有考虑过,但不论做什么样的人,都必须一展生平所学,实现自己心中伟大抱负,因此从这点看,如果不是成为企业家,张学斌在别的道路上也依然会走得很成功。
    另外,作为一个企业家,他的生活并不枯燥,爱好旅游、运动和读书,以及分享家庭生活的乐趣,使他的生活过得很充实。
曾想做一名国家公职人员
    在和张学斌深度沟通之后发现,在他内心深处其实也曾一直有过一个梦想,不过这个梦想在别人看来,是显得那么的实际和简单,那就是成为一名国家机关的公职人员。
    年幼时,张学斌在四川乐山老家放牛的时候,贫困的家境使他不敢去规划自己的理想,有饭吃、做个安分守己的农民可能是他当时唯一敢想和能做的事。如果按照这个路径发展下去,现在他有可能和成千上万的四川打工者一样,到外地去打工谋生。
    1977年高考,改变了他的命运,在报考志愿的时候,他给自己规划的未来是能进国家部委机关做一名国家公职人员。“对于我们那个年代来说,能够进政府部门,特别是中央部委很有吸引力。”
    “铁饭碗”是那个时代多少人梦寐以求的美差,一辈子可以无后顾之忧,且可享受到别人崇拜的眼神,这些对于出生在物质匮乏和贫穷的年代的人来说,诱惑无疑是赤裸裸的。
    如果我们设想另外一种景象,当时张学斌进入了国家财政部或相关部委机关,那么今天可能的情况是国家多了一个庸庸碌碌的公务员,就不可能有今日中国家电业的领军人物出现。
    但招生老师的一次无意之举,让张学斌的人生道路拐向另一个截然不同的方向,由通向“庙堂”之路转向“民间”。中南财经大学到四川招生的老师将他调剂到会计系。“当时我问老师:‘为什么要将我调剂到会计系?’他当时告诉我:‘你数学比较好,适合学习会计和统计。’”
    现实很无奈,但张学斌只能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理想破碎了,在他接到通知书的那一刻,“心里还是有一点失落,我父亲是大队会计,我知道父亲的工作无非也就是记个账而已,没有多少技术含量”。
    张学斌离自己最初的人生目标渐行渐远,不过他依然认为,报考会计系一样也有机会能够被分配到国家部委机关,但很显然,后来的结果证明这纯粹是“小概率事件”。
    按笔者的经验,在我们上大学的时候,家境困难的同学即使万般无奈,仍会保留内心一份倔强的自尊,他们可能不会为了一时的利益得失而去求人,因为这样做,会让他们连做人最后的尊严都无法找到,这会让他们很难堪。
    “小概率事件”没有发生在张学斌的身上,有他专业的问题,不过这与他不愿意求人也有关系。“我们那时都是包分配的,具体工作由政工老师负责,我不喜欢那些搞政治的老师,也不喜欢像其他同学那样去求他们,想靠自己的本事掌握自己的命运。”
    结果可想而知,张学斌没有能够分配到理想的工作,从大四开始,他准备报考研究生,希望再次寻找到改变自己命运的路径。“当时我自己也知道,其实读研究生不一定能够学到什么知识,但可以学到思考问题的方法。”
    报考研究生时,张学斌的出发点仍然是有朝一日能够分配到国家机关做公职人员,这是他高考时候梦想的延续。他所选择的研究生学校是国家财政部财科所,按照当时的培养路径,在财科所读完研究生,凭借各种便利条件,他可以很顺利地进入财政部系统内工作。
    但这一次,他仍然没有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因为在大三的时候,张学斌结识了现在的老婆(那时还是男女朋友关系)。与很多大学情侣一样,毕业面临着各自选择的问题,按照张学斌的发展路径,他很有可能会考上财科所,但他女朋友的工作却分配在武汉。“我夫人对我说:‘你考上北京的研究生,但我能分配在北京的可能性很小,你还不如考本校。’”
    为了爱情,张学斌放弃了梦想,从这点看,他是一个相当痴情的人。他最终选择报考本校的研究生并如愿考中,就此,在期望做一名国家公务员的道路上,张学斌的第一个梦想彻底幻灭了。
    做不成官员,张学斌本来有可能成为一名大学老师,但这份职业在他看来是那么的别扭。“一是学校的体制制约人的积极性;二是当时学校的教学课程与社会严重脱节。”在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社会掀起的一波国家公职人员和大学老师下海潮中,张学斌开始前往海南寻找自己的梦想。
    从与张学斌的对话中可以得知,这个时期,谈不上他有什么理想,因为这时他还没有成就理想的资本。只是凭着一股年轻冲动的劲头,梦想着能在深圳、海南等特区寻找机会发大财。
    到海南之后,在最初的两年时间里,张学斌韬光养晦,在基层学习管理经验,了解企业组织的架构,直到被公司领导发现并擢拔进入公司领导层。在张学斌的潜意识里,做一名成功企业家的念头越来越强烈。
    其实,做国家公职人员和做成功的企业家,对于张学斌来说,这两个行业在本质上并无区别,这二者都能使张学斌实现出人头地的梦想,只是实现的路径不一样,感受不一样,仅此而已。
    在做到椰树集团总经理之后,张学斌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已彻底升华,不再是当年那个毛头小伙,为了发财致富抛弃安逸的教职,前往特区寻梦,更多的是希望凭借自己的本事实现更大的作为和人生抱负。
    这个时期,椰树集团董事长作为一名优秀的企业家,对于张学斌有很深的感召力。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他坦承董事长是他人生和工作的良师益友和偶像。“我和董事长配合很好,当时我们两个连房子都是面对面的。”
    “是他让我懂得机会和风险的关系,宁可控制风险,不要盲目要机会;公司在推行利益奖惩制度时候一定要‘讲得别人眼红’,要让别人心动和‘罚得要自己心痛’这些朴素道理。”
    “董事长的一些做法到现在来看都是正确和合理的。第一,企业要能够形成公平可量化的体系,包括绩效考核和量化体系;第二,体系系统之间能够做到平衡,不可以偏向一边;第三,制度是刚性的,但制度要与人文方面结合,有些制度很多公司都有,必须使制度与自身有切身的利益关系;第四,光是讲思想政治工作是没有用的,损公肥私的现象难以制止,必须使责任与利益挂钩。比如,如果没有利益机制,在很多国有企业里,看到有人损公肥私,也不会有人去干涉,与己无关,何必管闲事,但如果有利益奖惩制度,看到这种现象领导不制止要重罚,如果及时制止有重奖,这样就能调动人的积极性。”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

TA的更多的文章>>

热点文章

热门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