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景区整改幕后调查 政府撮合下的夹生样本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葛爱峰 登封报道
2月9日,登封少林景区综合整治工作的第36天,天气很冷,少林景区内正在施工的人员随处可见,重要路口都有公安人员在执勤。
少林寺庙门广场前,本报上周报道的“一年百万元承包费”的广场小店已经不见踪影;十方禅院已经关门歇业,两旁墙壁上有关十方禅院的介绍也已被白漆抹掉。
“摘牌”危机的紧张气氛似乎也影响了游客的心情,从上海来的游客刘先生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我来登封少林寺已经是第四次了,这次景区内少了很多游走叫卖的商贩,却多了很多施工人员和公安执法人员,看来这次整治是来真格的了。”
整改风波
因为少林景区管理混乱、基础设施陈旧、服务水平低下,2011年12月4日,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向少林景区下达了《整改通知》,要求其“限期整改”,改不好就摘掉5A级的牌子。
4天后,登封市召开了少林景区暨全市旅游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动员大会,登封市所有市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悉数参加。据参会者回忆,一位登封市领导在会上郑重表态:“如果这次整改不达标,我就地辞职!”
正如本报上期报道,少林景区管理混乱的背后是权力部门对少林寺利益的过度争夺。而当地多数人认为,港中旅(登封)嵩山少林文化旅游有限公司(下称“港中旅登封公司”)在管理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两年前,在河南省文化旅游强力推进的大背景下,经过强力“撮合”,登封市与港中旅完成了“联姻”。2009年12月28日,港中旅登封公司正式挂牌,注册资金1亿元,主营“旅游开发投资、文化产业开发、旅游地产”等业务。在新组建的合资公司股本结构方面,港中旅以现金入股方式控股51%,登封市政府以实物和现金方式占股49%,其参股的“国有资产划拨范围”包括:少林、嵩阳、中岳景区门票,旅游运输,少林景区游客中心,少林景区停车场、电子门禁,禅居酒店及其他。
少林寺“上市风波”并没有影响港中旅登封公司入主少林景区的步伐,随着港中旅调派4名高管坐镇嵩山,港中旅登封公司对少林景区不断强化各种制度管理,引发了企业与员工之间的矛盾。
港中旅登封公司员工认为,港中旅当时承诺“3年内投资8亿至10亿元”,而在没有兑现投资承诺的情况下,却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大力压缩成本投入,引起了部分员工对港中旅登封公司的抵触。
“港中旅只赚钱不投资,绿化费用更是少得可怜。比如2010年国庆节后,按照往年惯例,要对景区树木浇灌过冬水,而这一项工程从上报到批准实施,经过了4个月时间,批准下来的时候已经过了浇灌时机,导致一部分名贵树木枯死。”少林景区职工李霞(化名)告诉本报记者。
一位正在上班的职工表示:“我们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类似问题,补栽绿篱和树木、草坪这些事项,多数上报却没有得到总经理批准;最可笑的是修剪草坪,因港中旅预算不足,割草只能割一半,领导表示没钱了就撂荒吧。”
记者查阅港中旅登封公司相关资金使用与费用报销审批程序表证实,上述“少林景区树木浇灌过冬水”项目预算费用为10800元,2010年10月29日编制上报,12月2日开始批签,2011年2月8日港中旅登封公司总经理钱国平批签结果为“费用控制在9000元以内”。经过绿化部门第二次编制上报,预算二次审批完毕是2011年4月6日,从预算到实施,经过了5个月时间。
李霞介绍,少林景区曾经发生过因为要安装一个水龙头让登封市主要领导亲自过问两次才解决的事情。一位景区管理人员表示,按照港中旅登封公司严格执行财务预算的要求,景区公厕更换一个水龙头,需要经过8个人、7次审批,最短需要12天才能审批完,而类似这样的事情,在港中旅登封公司来后,发生了很多。
港中旅登封公司不少员工认为,少林景区面临“摘牌”危机,是港中旅以精细化管理为名不投入造成的。
钱国平则告诉本报记者:“说我们只赚钱不投资是不符合事实的,我对少林景区执行严格的财务管理确实触及了部分员工背后的一些利益,我们加强财务管理,控制成本,2010年景区游客大幅增长,我们已经还清两个亿的银行贷款,目前员工工资平均增长40%以上。”
对于少林景区限期整改事件中港中旅登封公司所应承担的责任,钱国平说:“景区周围历史遗留问题很多,很多问题我们是无权管理的,比如黑车拉客、山上村民带游客逃票,我只能让他补票,不能处罚人家,我只能报给公安部门。”
“夹生”的合作
本报记者调查得知,从港中旅登封公司2009年12月28日成立到现在的两年多时间里,没有开过一次董事会。
“港中旅登封公司不依法召开董事会,导致公司机构设置和人事薪酬改革方案虽然经过职代会讨论通过,却未经董事会最终审定;年度财务预算和财务决算未经董事会讨论,股东双方的利润无法分配;年度资本性支出项目进度失去董事会监督。”一位相关知情人表示。
钱国平向本报记者解释道,合资公司曾多次召集董事会成员召开董事会,均因董事会成员不符合法定人数而取消。
据了解,本来合资公司经营管理应归董事会领导,但目前合资公司主要负责人单方面侧重于向港中旅集团负责,忽视了登封市政府全资拥有的嵩山少林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相关权益,股东双方信息沟通不畅,致使合资公司经营理念、策略、方法等与景区实际严重脱离。少林景区部分职工甚至嘲讽港中旅为“黔之驴”。
根据双方合作协议,港中旅当初承诺3年内要在登封投资8亿-10亿元,但公开资料显示,港中旅登封公司目前仅在2011年12月10日举行了旅游小镇项目奠基仪式,而项目开工建设仍无时间表。
钱国平坚决反对上述说法,他告诉本报记者:“旅游小镇项目预计第一期投资12个亿,本来需要1200亩土地,现在已经审批下来800亩,我们的目标是打造大嵩山,打造成旅游目的地,全产业链。我们要加快审批程序,希望旅游小镇项目今年能够开工,我现在不缺少项目,旅游小镇只是其中一个,未来5年有超过十个项目的计划,都是围绕旅游发展的。”
都是撮合惹的祸
“港中旅登封公司高层由港中旅总公司指派,而港中旅总部对这些高层的考核项目虽然繁多,但最核心的数据却是当年游客人数、门票收入等经济指标。正是因为看重经济指标,最终造成港中旅登封公司的高层将多数精力放在了如何增加游客人数、提高门票收入,而不是改善景区接待服务等软环境上。”登封当地一位相关领导认为。
少林景区多位职工表示,2010年,港中旅登封公司基础设施投入仅为130万元;2011年,这一数据为250万元;这意味着少林景区基础设施投入不到黄山风景区基础设施投资的十分之一。员工由此对港中旅登封公司高层的做法“大为不满”,并引发抵触情绪,混日子的状态成为主流。
关于港中旅两年来对少林景区的投资情况,钱国平介绍说,2010年基础设施等景区投入500万元, 2011年投资至少在1000万元以上。
对于少林景区出现的乱象,登封市嵩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党委书记裴松宪认为,这是因为港中旅登封公司尚处于“磨合”之中。以前,员工都是在事业单位上班,假期、福利都有保证,即使加班,他们也认为这是在领导面前表现的机会,会对以后的行政提拔有帮助。但如今到了企业后,从以前“吃财政饭”的行政人员变成了要签合同的聘用人员,有时候还要经常加班,但加班费用又不一定很高,心理上就不是很平衡,产生了消极情绪,并最终影响到了整个少林景区的服务。
一位不愿具名的政府官员表示,港中旅与登封的合作是正确的,但市场主体的联姻必须符合市场规律,强力“撮合”可能导致事与愿违,而正是这样急于求成的“撮合”,导致了合作过程的“夹生”。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