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邦保险陷“强制门”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叶琪 北京报道
春节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安邦保险因送给员工的一份新年“大礼”而迅速把自己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1月31日,名为“雯子胖子”的新浪微博用户爆料:“安邦保险昨日在内部OA发通知,强迫所有员工购买5万元保险,圈10亿现金。”不过,2月2日记者再搜该微博账户时发现,其已不存在。
微博发表后,天涯等多个论坛对此消息更是讨论得沸沸扬扬。该微博中贴出的文件截图显示,1月30日,安邦保险总公司办公厅在内部OA系统上发布了一则名为“总公司关于在编员工投保寿险产品的通知”,通知称:“总公司推出新年送大礼活动,在编员工投保寿险产品,年回报率预计6%,所有在编员工,每人必须投保价值增长999号产品期缴,至少投保5年期,每年保费至少1万元或者黄金鼎5号产品趸缴,保费至少5万元。”
记者就此致电安邦保险品牌部新闻负责人,她表示该消息并不属实,“现在网上传言太多,我们也不好作任何评论。就事实本身而言,我们只强调一点,公司并没有强制员工买保险。”
真相扑朔迷离
2月1日晚间,记者在安邦保险官方微博上看到新发的一条帖子:千呼万唤始出来,备受广大网友关注的安邦保险隆重推出价值增长999号年金保险(分红型)A款、黄金鼎5号两全保险(分红型)A款……现在咨询还有惊喜哦!
毋庸置疑,安邦保险这两款新产品确实已经“备受广大网友关注”了,但5万元的保费,对于大部分保险基层员工而言并不是一个小数目。在天涯论坛的帖子上,记者发现有不少跟帖者自称是安邦员工,有的表示自己目前月收入仅不到1500元。
在猫扑网的一篇“安邦保险要求员工强制购买保险不买不让回家”的帖子中,一位网友表示,过了年回来,公司就强制要求公司所有员工购买保险,并于1月31日晚5点下班时不让没拿保单的员工回家,出入公司条件为手拿保单。
天涯论坛上发布的据说是内部文件的截图显示,1月30日,安邦保险总公司还下发了名为“总公司关于全国二、三、四级机构负责人到京参会的通知”。有网友表示,会议的主要内容就是督促各机构按通知要求完成此次活动。
对于上述说法,安邦保险品牌部新闻负责人表示均不属实,而目前也不便多解释。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保险专家对记者表示,如果传闻属实,这一行为就违背了《合同法》、《保险法》中的相关规定。作为商业保险,双方主体是平等的交易关系,应该遵守自愿交易的基本原则,在一方强制下签订的保险合同是完全可以撤销的。
现金流压力
不论事情真相如何,近年来处于高速发展期的安邦保险为何会卷入这样一场是非漩涡中?
“我自己就买过公司产品。”在某上市保险公司工作7年的丁女士告诉记者,其实向员工摊派销售任务是各家公司常见的事情,尤其是内勤员工,而销售人员有时为了完成任务也会自掏腰包。不过内部认购一般都是口头上的,而且保费多在两万以内。
另有安邦保险的高层对媒体解释说,公司是为了动员员工冲击开门红,所以用了行政手段来推动销售,不过也并不是强制购买。
“今年开门红情况应该是这么多年来最差的,我个人1月的业绩就至少比去年减少了30%。”丁女士表示,今年元旦和春节时间相距太近,因此本该有“开门红”的1月留给营销员展业的时间其实也就半个月。
据了解,保险公司一季度保费收入往往占到全年保费收入的40%,因此各保险公司为冲击开门红都会挖空心思地搞营销活动。
不过,业内普遍认为,如果传闻属实,公司现金流压力是导致这一事件的主要原因。
成立于2004年的安邦保险去年好事不断:4月,安邦资产管理公司获批;6月,正式成为中国保险行业第八家保险集团公司;7月,如愿中标CBD核心地块;9月,安邦财险增资至120亿元,资本金规模居产险业第二位;10月,传出安邦保险斥资50亿元获成都农商行35%股权的消息,同时安邦健康险总部迁至成都。
安邦去年发布的年度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安邦保险资产总额达到250多亿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541.94%。“其实安邦本身资金实力在行业当中还不错,但高速扩张期恰逢当前寿险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双重低迷,保费收入和投资收益都上不去,也确实有可能缺钱。”上述保险专家表示。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