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消费新主张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沈山 北京报道
“你们中还有多少人是处男处女?”
1982年,年仅27岁就创造了美国新商业神话的乔布斯,这样向坐在台下的斯坦福大学学生们提问。
有人不安地傻笑。
“你们中有多少人尝试过迷幻药?”脱了鞋子盘腿坐在桌上的乔布斯接着又问。
笑声更大了。只有一两个人举起了手。
此时的乔布斯尽管已名利双收,但他仍把自己视为一个反主流文化的孩子,他抱怨他后面一代的年轻人比他那一代更加物质主义,一心追求名利。
“现在的孩子根本不愿意用理想主义的方式来思考,连接近理想主义都谈不上。他们自然不会让现今的任何哲学问题占用他们太多的时间。”乔布斯说。
30年时光一逝而过,乔布斯本人已然作古,理想主义价值观在我们这个时代和我们这个社会看上去已显得更为暗弱,但作为一种永恒的精神存在,理想之光并不会在我们内心泯灭,它会以一种坚韧的方式延续自己的闪耀。
时间来到2012年,随着中国社会文化及经济生活的变迁,我们看到,曾一再退居社会边缘的理想主义价值观,正已种种充满隐喻色彩的方式重新回归我们社会的主流。它就像伴随彼得·潘在小说中首次出场时的那团奇异的光,虽然只有拳头那么大小,却“像一个活物在房间里四处乱飞”——理想之光就这么在我们内心深处、在世界各个角落自由地跳跃着、乱飞着。
精神的快感更持久
独立公益慈善策划人小妖,去年最快乐的一件事,就是帮助远在甘孜的一所小学筹建一座新教学楼。
“事情有点偶然,就是这所学校的校长通过我的个人慈善微博与我取得了联系,并给我附上一幅草图,草图内容是一座教学楼,全部由学校的孩子亲手绘制而成,虽然稚嫩但却充满了孩子单纯而天真的渴望。‘要是我们能拥有这样一座教学楼就好了’,这位校长说。”小妖向记者回忆起事情的经过。
也许这只是这位校长在微博上一句非常无心的留言,但小妖却被孩子们单纯而天真的笔触所感动,于是尝试在自己的微博上征集,看是否有人能够将孩子们天真的想象变成真正的建筑草图。
曾参与策划过多起知名慈善活动的小妖,因对慈善的坚持与执着,近年来在慈善界已积累了相当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她的微博有着很高的人气,很快,她的建筑草图征集活动就得到了很多人的响应。
“让我感动的是,有人不仅送上了非常专业的建筑规划图,还绘制了非常绚丽的三维动态版本。看着孩子们稚嫩的手绘变成了这样专业而且这么多、这么丰富的专业图纸,校长也非常感动。我真的非常感谢这些网友的支持。”小妖说。
这个活动随后得到进一步延伸,很多企业和个人表示,愿意捐建这座教学楼。目前,教学楼的捐建资金已基本落实,今年4、5月份,小妖计划和几位建筑专业的网友前往甘孜实地勘察,也许不久的将来,这座孩子们想象中的教学楼就将出现在世人眼前。
“这是这一年来让我最快乐的事情之一。”小妖说,“实际上,这些年我之所以一直坚持独立做公益慈善,并没有别人说的什么高尚之类的精神,我的想法其实是很单纯也很自私,就是让自己得到满足和快乐。”
近年来,我们很高兴地看到,“公益”和“慈善”,已成为越来越多中国精英包括富豪阶层口头和行动上的热门选择。尽管热潮背后的动机不一,但至少有一部分人确实是为了寻求内心那一份踏实的安宁和满足。只有让自己满足和快乐了,慈善才能持久,才能成为每个人的事业。
精神的快感更长久,更多人选择精神而非物质的快感,或许也可视为人文情怀和理想主义某种隐蔽的回归。
2012新物语
——消费的进化
据乔布斯的传记作者介绍,乔布斯临终前的购物清单别无他物,只有一本他挚爱一生的瑜伽修行者尤迦南达所著《一个瑜伽行者的自传》。毫无疑问,佛教徒乔布斯是热爱读书的,而这种对阅读的热爱,似乎也正重新回归中国主流精英阶层——读书,重新成为一种时髦的生活方式。
近日,胡润研究院发布了一份《2012年千万富豪品牌倾向报告》,该报告对503名资产过千万元的中国富豪进行面对面专访,其中54位资产过亿元,这些富豪的平均财富为6300万元。
应该说这是一份相当有趣的报告,其中透射的一些问题和数据,十分耐人寻味。
报告显示,读书和品茶已成为中国男性富豪或精英打发悠闲时光的首选之一,其重要性仅次于旅游。除此之外,类似自驾车、钓鱼这样的朴实而略带无为色彩的传统运动,也成为富豪或精英们特别钟爱的生活方式。显然,在这些富豪或精英们看来,拥有财富的同时也拥有健康的体魄、生活的智慧,才是真正幸福的人生。
而在一般消费及投资领域,他们不再热衷于房地产,取而代之的是古代字画和黄金,收藏成为他们新的消费和投资热点。
引人关注的是,在他们所热衷的各种收藏对象中,古代字画、瓷器古董、现当代艺术品占据了重要地位。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有趣的转型,对这些富豪或精英而言,在其物欲得到充分满足之后,艺术审美及其相关的精神生活越来越不可或缺,这或许也可视为一种消费的进化。
毋庸置疑,在阅读、思考、冥想、艺术审美等这类精神消费渐趋走热的现象背后,的确有附庸风雅乃至精神虚荣的因素,但不排除有相当部分的人群开始严肃地思考自己的生活及其人生意义。比方说,有大量迹象表明,有越来越多的中国精英开始投身以佛教、基督教为代表的、或严厉或轻松的信仰生活,除了精神需求外,很难想象这其中还能有其他什么利益驱动。
寻找信仰或理想的光芒,寻找更坚实而可靠的人生意义与价值,这些都是财富创造闲暇之后必然的精神需求。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