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民营企业与西部开发,如何对接?

作者:张勇

来源:

发布时间:2012-01-28 20:25:24

摘要:民营企业与西部开发,如何对接?

张勇 全国工商联

   近日,参加了某西部省份的颇具规模的经贸洽谈博览会。此次活动可谓盛况空前、成果丰硕。其间,令人瞩目的是来自各地的民营企业已成为本届经贸洽谈博览会的主角,其中既不乏重量级的国际知名民营企业,也有为数众多的中小民营企业,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和当地政府的格外重视。据了解,此次国家级的博览会,民营企业签约项目占签约总数的一半;签约金额占签约总额的30%。这让我们不禁为广大民营企业积极投身西部的开发和发展而热烈鼓掌。但是随着深入了解和分析,观察到民营企业的资金投向集中于西部优势和稀缺资源,行业分布主要涉及资源开发和加工,石油化工和劳动密集型等工业领域及房地产开发领域,投资产业结构整体呈现出集中度高、不协调的布局。这令人不禁心生些许隐忧和深层次的思考。
    以往参加过数次西部省份的经贸洽谈会,发现民营企业在西部地区的投资普遍聚焦于当地丰富和特有的自然资源,各类工业和基础设施成为投资主体,而高新技术和节能环保产业却鲜有问津。究其原因,应为诸多因素合力所致。众所周知,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西部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东中部地区。但随着国家的战略布局和宏观引导,以及西部丰富的资源优势,加上西部欠发达与发达地区的发展落差带来的发展机遇和势能,愈发吸引着满怀创业激情和社会责任意识的民营企业积极投身西部大开发的热潮中。国家从全局和长远考虑,持续关注和给力西部的开发和发展。一是通过“真金白银”的财政资金投入,二是给予支撑跨越式发展的各项投资优惠政策。国家层面的优惠政策范围广、力度大。其中涉及到资源性和基础设施行业,并且根据西部现实发展实际,调整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硬性要求,一定程度给资源性企业、高耗能高污染的工业企业以及暴利的房地产企业带来发展的空间。另一方面,西部各省份长期徘徊于全国经济水平队伍的末端,给西部省份的各级政府带来较大的发展压力,强烈的追赶意识催发和弥漫了盲目的唯GDP论。同时,西部省份的非公有制经济占经济总量比例普遍偏低,平均水平约为30%,远低于东部地区的60%以上。当地政府对代表市场经济方向和力量的民营经济逐渐重视和支持。对于各类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往往“饥不择食”,缺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和布局,导致参差不齐的各类企业进入当地的门槛标准低,也助长了此类现象的发生。还有,部分民营企业仅瞄准西部地区稀缺和价廉的资源,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可持续发展理念欠缺。利用西部宽松的政策环境,把企业参与西部开发,作为财富积累和短期致富的良机,致使民营企业在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总体呈现不合理和不协调的局面。
    针对上述现象,我们该如何加以改变并从根本上扭转,从而促进西部的科学开发和质量发展。一方面,国家在出台支持西部发展的各项政策中,细化优惠投资政策,区别对待投资行为。对结合当地实际,发展新技术、新能源、新兴和环保产业,在税收和土地等方面进一步加大优惠力度。对资源性开发和短期暴利行业持审慎态度,要认真研究和科学论证,提高行业进入的门槛和标准。国家相关的行业主管部门,也要加强对不符合国家产业发展要求投资行为的监督和查处。另一方面作为西部地区的各级政府,应转变急功近利的GDP发展理念和发展冲动,厘清发展思路和制定发展规划,坚持把经济结构科学合理和可持续的发展规划作为发展的基础和依据。同时,还需要改变以GDP为主的干部考核机制,完善和充实考核内容和标准。我们欣喜地看到,某些西部县市蕴藏丰富的高品质资源,地方政府领导着眼于长远发展和绿色发展,毅然决断以大力支持外来投资于旅游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代替资源开发和加工产业。最后,民营企业也应转变经营理念和提升思想境界,在主观上把参与西部开发作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平台,真正将企业的成长和西部的发展融合起来,把实现“双赢”作为企业投资发展的最终目标。同时,为帮助西部地区提升发展水平和改善发展结构,有条件的企业也应力所能及地把先进技术、设备和高端人才引进西部。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