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强收“买路钱” 中国航企称统一应对
随着欧盟在全球一片反对声中强推欧盟碳排放税(下称EU-ETS),所有的航空公司都面临着是否缴纳“买路钱”的抉择,如果坚持拒绝支付EU-ETS,那么中国的航空公司是否将会被欧盟禁止继续运营中欧间的航线?
强硬的欧盟
外界的压力并没有对欧盟实施EU-ETS带来任何的阻碍,去年12月21日,随着欧洲法院一纸裁定的出台,不但从法律层面上为这一政策扫清了最后的障碍,也浇灭了试图通过法律手段阻止这一政策实施而付诸诉讼的几家美国航空公司最后的希望。
一切似乎正沿着欧盟预设的轨道前行。1月1日之后,多家欧美航空公司宣布将收取附加费用或者上调客票价格,以转嫁EU-ETS带来的成本上升,而这其中不乏此前以非常激烈方式应对这项政策的航空公司。
“至少在目前看来,欧盟占据了较为有利地形势,”一位供职于某外资航空公司的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对大多数航空公司而言,不可能为此放弃在欧洲的业务,跟要缴纳的排放费用相比,这块市场为我们带来的显然要更多。”
而同样是这家公司,其高层管理人员此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曾经态度坚决地反对EU-ETS,并希望欧盟能够在压力之下放弃这一做法,或者至少“考虑另外的方式”。
对中国航企而言,目前开通有欧洲航线的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国航)、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南航)、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东航)以及海南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海航)并没有各自为战,而是由中国航空运输协会(下称中航协)牵头,出面与欧盟进行相关的交涉。
中航协此前曾准备将欧盟拖入一场官司之中,其副秘书长柴海波之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曾表示将“代表中国航企在欧洲法院起诉欧盟”。
然而随着几家美国公司通过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的失败,欧盟态度变得更加强硬,并且EU-ETS波澜不惊地开始实施,中航协似乎改变了应对的策略。
根据中航协方面透露,目前起诉欧盟的计划已经暂缓,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以及中国民用航空局方面仍在就针对欧盟的“反制”措施进行研究之中。
自断后路?
尽管EU-ETS已经启动,而中国的几家航空公司仍旧“按兵不动”,一位供职于某国际民航合作组织的人士对本报记者发出疑问“中国的航空公司在等待什么?如果真的面临‘禁飞’,如何应对?”
“参加EU-ETS最大的成本就是内部各种文书工作,要建立计算和汇报排量机制,中国的航空公司到底有没有为此做出准备?”前述国际民航合作组织人士对此表示担忧。
记者向涉及到的几家航企内部人士发出这样的疑问,得到的回复较为一致,各家公司均表示“早已经有专门的部门应对此事,”但“公司不会单独有所动作,而是几家公司统一应对。”
而柴海波又重申了此前中航协秘书长魏振中去年底提出的“三不”原则,即中国航空公司不参加欧盟碳市场交易;不向欧盟管理成员国提交监测计划;不与欧盟谈判优惠条件。
“提交数据等准备工作的前提是接受EU-ETS方案之后更为具体的工作,现在我们前提上就不承认EU-ETS,所以当然不会去按照欧盟的要求提交材料,”一位要求匿名的国内某航空公司中层对本报记者表示。
“中国航企根本没有启动任何配合欧盟碳税体系的做法,”柴海波重申。
面对中国的强硬回应,欧盟采取了更为激烈的回应。
1月10日,欧盟方面发出警告:如果中国航空公司拒绝支付EU-ETS费用,将可能面临“禁飞”欧洲的惩罚措施。
“相比之下,尽管美国在EU-ETS问题上负担更为沉重,但他们的应对方式显得更为成熟,”一位资深民航业观察人士表示,“一方面通过法律手段试探,同时按照欧盟的要求做相应的准备工作,一旦第一条路不通,至少可以暂时拿出缓冲的方案,比如开始征收附加费用摊销成本。”
此前,美国、中国、印度和其他国家已经公开指责欧盟,称此项措施侵犯了他们的主权。美国的应多措施被其他国家所关注,因为作为全球航空产业发展最为成熟的地区,其与欧洲的经贸往来也是最为密切的。
目前,美国航空公司、美国合众国航空集团、美国达美航空公司和美国联合航空公司已经对美国飞往欧盟的航班收取了额外的3美元的费用。
但此举也并不说明美国在EU-ETS问题上乖乖就范,据了解,美国几大部门最近正就欧盟航空碳税进行密集会商。尽管目前还没有任何结果,但是很有可能单方面采取措施,或者与其他国家一起反击欧盟航空碳税政策。
“至少在国家层面对此事件的支持力度上,我们还远远达不到公开叫板的程度,然而我们却把自己的后路堵死了,这并非明智地做法,”前述民航业人士如是说。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