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的民企之惑

作者:刘敏

来源:

发布时间:2011-12-19 13:48:40

摘要:文化产业的民企之惑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刘敏  陕西报道  

“在国家许可范围内,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参与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参与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实施和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在投资核准、信用贷款、土地使用、税收优惠、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对外贸易和申请专项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 

这段近期在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中出现的表述,现在已被无数文化产业相关民企视作久旱后的“雷声”, 然而现实中,“雷声”化为“甘霖”的过程却充满了困惑。 

融资困局

陕西省弘扬汉文化研究中心副会长刘红梅替西安中菲集团负责的一个汉文化博览园项目,项目立项已经四年,被列为西安市重点项目也有两年,但民营企业搞最大问题——融资一直难以解决。 

其实让她最苦恼却并不是融资,而是当想在融资工作上找政府部门协助时,却不知道该找哪个部门:她们的项目放在发改委社会处下管理,这意味着是把项目当做一个社会事务而不是产业管理,文化部门那儿甚至没有对接部门,只能对接具体的某个人。 

“现在对文化产业到底是政府的文化部门管,还是经济部门管,还是宣传部门管,或者是某个管委会管,我们真搞不清楚,像科技项目、商贸项目、工业项目等等都有专门的投融资对接会,这些文化产业项目也都能装进去,但却从没有遇到过专们针对文化产业的。”刘红梅说。她现在日常做得最多的事只能奔波于各类投融资对接会之间。 

陕西金刚智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建安至今想起o9年的一个项目仍颇感茫然,这个被称作《汉字春秋》的大型文化动漫项目结合中华优秀文化资源,刘建安并与中央电视台签订了合作协议,但在投入环节仍出现了缺口。 

于是刘建安先后找到文化厅、西安高新区创意办、曲江新区,项目受到这些部门的一致看好,但只有新区管委会下的文投公司能投,当时的文投公司领导也感兴趣,于是双方谈了近一年。 

“我们提交了许多方案,但过了年,曲江方面的公司领导换了,新领导的思路想搞游戏,一个很好的项目就这样彻底胎死腹中,我们也相当于白忙活了一年。”刘建安无奈地说。 

难离政府

相比中小型民企融资中的失意,大唐西市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的经历可谓幸运。 

2006年,在大唐西市建设中该企业在西市遗址又发现了东北“十字街”遗址,并考证其为唐代商业文化、市井文化的珍贵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于是决定把原定于商业开发的20亩地,用来建设一座3.5万平方米的博物馆。 

博物馆耗资巨大,资金缺口随之而来,但随后大唐西市成功入选了文化部向金融机构推荐的首批全国重点文化产业项目,2010年2月,项目获批贷总金额8.8亿元,化解了资金难题。 

“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具备政策、资源、资金、人才、创意五大要素,其中前三种都需要政府来调控。而在经营过程中,文化产业项目的初始阶段都需要要有一个培养期,因此,文化产业现在只能走:政府主导、科学规划、市场运作、企业支撑的产业发展之路。”大唐西市公司董事长吕建中坦言。 

人本为王

事实上,目前对于民营企业而言,能够实施文化产业的复合素质人才也同样短缺。 

“真正能搞好文化产业项目的人必须具备政策、市场、人际推广和文化艺术四方面的素质,但现在许多企业策划文化项目的都是24、25岁的人,做出来的东西可想而知。”陕西金刚智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建安表示。 

在陕西省人民书画院副院长牛源眼中,文化产业因其所具有的特殊性,一旦用人不当便容易陷入两种误区。 

“一种是单纯投入、难以产生回报,只能作为兴趣“养”着,像陕西的许多私人博物馆都是地产商作为对某一类文化的兴趣投建的;另一种就是由于对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理解比较肤浅,或者用开发现代文化像游戏、动漫等的思维来开发传统文化,就会把“经”念歪了,最后反而破坏了文化。”牛源这样分析道。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