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牌大片的异化

作者:吴小曼

来源:

发布时间:2011-12-16 20:25:17

摘要:张艺谋牌大片的异化

吴小曼

   毫无悬念,尽管吊足了胃口,张艺谋筹备几年,耗资上亿美元的情色、灾难大片在毁誉参半中上映,这得益于他个人品牌的惯性使然,无论这部片子好与坏,大家都会去看,因为这不关乎审美,而在于你是否与潮流合拍。显然,《金陵十三钗》已经不是一部电影,而是一个公共事件,从这几天调动的社会资源就可以看出,《金陵十三钗》是个人品牌与商业的双赢。
媒体阻击战
    两年多前,一位南京作家听说张艺谋动用大资金把严歌苓的同名小说《金陵十三钗》改编成一部史诗大片,就心存疑惑。她曾给当地宣传部致电,表示抵制,认为没有必要耗费巨资来拍一部“妓女救亡”影片。当时我觉得她太过于敏感,不过一部电影,创作者有他表达的自由。她当时很生气,认为既然该电影资金动用的是纳税人的钱,就应该负责任,何况这涉及到严肃的历史,涉及到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就应该认真对待。十三钗、香艳的秦淮河,作为艺术表达,肯定是没问题,但非要把她们组装进特殊历史场景中,就应该谨慎,如果不慎,就会让这些情色掩盖大众对历史的反思,给南京罩上暧昧色彩。
    她的担忧并非多余,《金陵十三钗》在上映之初就曝出“玉墨体”《我与贝尔演床戏》作为噱头,吸引了眼球,以后逐步升级的情色与“爱国主义”之争更是把大众的窥私欲调动了起来。
    首映礼开门红后,网络媒体都用“震撼”来形容。
    与之相反的是,在北美的试映会,则遭来外媒和影评人讽刺。《华尔街日报》专栏评论员认为,“100万美元?那太蠢了。贝尔不能吸引到中国的观众,同时在海外这部电影也不会找到一个支持它的观众。它也许会被定为一部R级电影。他们会因此赔得当裤子(R级restricted:即限制级。建议17岁以下青少年由成人陪同观看。该级电影脏话和暴力升级,甚至有色情场面)。”
    随后,各大网络组织起来了批华尔街的狙击战,甚至上升到“爱国主义”高度,表示要反击美帝国媒体的别有用心。作为政治性正确,很多媒体和影评人只好噤声。
    此前,朱大可就张艺谋电影“情色爱国主义”的质疑也引来一阵围剿,说是他在就批评而批评。其他人说好、不好,都会有攀附的嫌疑。所以电影本身已不重要了,即使是影评人说的实话:“大牌演员、可歌可泣的故事情节、用多到荒谬的金钱投资,这是多么滑稽可笑的组合”,也会让人感到别有用心。
    看来,商业大片已经完成了精神的救赎。《金陵十三钗》让中国人看到了自己的强大,我们可以雇佣好莱坞班底,制造我们的“个人英雄”。这究竟是电影的胜利还是商业营销的胜利?抑或是商业已经完全掌控了我们的艺术和思维,已经没有人去质问,在票房面前,大家表现得空前团结。
我们的时代
    张伟平和张艺谋继续书写着他们的电影时代:改变游戏规则,提高分成比例。这在渠道为王的今天,生产商首次有了话语权重,其与院线博弈的结果是让观众多掏5元钱。因为我们没有选择,大片就这么一部,我们只能就范。
    从《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是黄金甲》,这些年,用王朔的话说,中国电影尽是古人打架,但我们却乐此不疲,看完骂、骂完再看。就像精神鸦片,久了就会产生依赖,因为这些权力光环和英雄主义情结可以缓减我们的现实压力。所以,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大片是在电影院看的,小片是买碟看的。因为大片的俗、媚,是符合消费时代庸众心理的,张艺谋有意推波助澜,觉得电影就是娱乐,完全背弃了他早期的艺术理想。
    《红高粱》、《活着》等优秀作家作品成就了张艺谋的艺术地位,却并没有培养出他的艺术水准和恒定的价值观,当伤痕成为时代潮流的时候,他拍伤痕电影,当商业成为时代主旋律的时候,他拥抱了商业,而且是以非常高尚的理由:打造国产大片抵制好莱坞,张伟平则是其背后的推手,要成就中国人的奥斯卡梦,屡次冲奥,却渐行渐远。
    《金陵十三钗》被看成是张艺谋的华丽转身,同样改编自优秀作家作品,女性的视觉和独特的历史横截面,本可以拍出很有人性张力的作品。但两张却比好莱坞更好莱坞,用了商业电影暴力、情色的套路,个人英雄主义加之豪华的制作团队,试图拼合出一个奥斯卡蓝本,却让真实的历史成了戏剧的想象,这就是外媒反感的原因,而并非是我们拍了“南京大屠杀”。这是民族的一道伤痕,有很多种表现方式,如果硬要把很多场景叠加在一起,就会引来歧义,甚至给人带来偏颇之感。
    《辛德勒名单》同样是历史题材,却能给人震撼,激起我们对战争的憎恨,它在细微处展现历史的真实。《金陵十三钗》想表现出人性之美和宏大的历史场景,却无法给人真实之感,我想,其中的高下可能与创作者的诚心有关。
    我们是否怀着对艺术真诚的心,是否对历史真相有一种探究之心,并能超越和升华,而不是满足大众的情绪和外国人的猎奇心理,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商业的洪水
    张伟平:我们要拿回30亿。
    张艺谋:花上亿元请来贝尔值,因为通过他可以打开北美市场。
    编剧刘恒:这是人类之善战胜人类之恶,这是一部伟大的作品。
    烟花、爆破、造城,这是钱堆出来的效果,所有的制作都是外国团队完成。这就是中国的商业大片。无疑,张艺谋早已成为一个商业品牌,而一旦一个人成为商业电影的标准,他会给电影和大众文化带来什么?可能我们甚少去想,如今电影业两极分化,只有塔尖上的亿元户和一些拿奖生存的导演,没有中间环节的过渡,电影的创新谈何而来?
    一位艺术家朋友感叹道:上世纪80年代为何有那么多的好作品,因为那时没有标准,大家都在寻找方向,而今有了标准,中国商业大片学好莱坞,小导演学成功导演,大家研究的是什么样的题材可以卖个好价值,老在参考过去,这就是我们文化日益缺乏活力的原因,主动向商业妥协,而不是保持适度的距离。
    贾樟柯就曾呼吁中国电影不能是中间悬空的。你看那几部大片,它们的制作基本上都是在国外完成的,什么澳洲洗印,好莱坞后期制作,跟中国电影的基础工业没什么关系。
    张伟平讥笑贾樟柯“仇富”,当大片变成一种类型,势必会影响电影业的整体发展,如今,国家电影资源几乎完全向几部影片发展,而不是去扶持一些年轻、有创新能力的导演,长期会造成我们文化上的单一和偏狭。
    电影精神的沦丧,反叛文化的沦丧,完全被商业的价值观所击溃。大众普遍赞颂财富神话,似乎票房成了唯一的标准,这就会造成对权威的模仿,对过去的模仿,它反过来又会影响观众的审美,因为大众是不具备批判精神的,他们往往会在娱乐文化的裹挟下认同,所以,今天看张艺谋大片的人没了当初对商业片的审慎态度,而是一种照单接收。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