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沪放开非政府投资项目审批权

作者:蔡燕兰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08-09-13 11:30:00

摘要:沪放开非政府投资项目审批权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蔡燕兰 上海报道

    从9月1日起,上海非政府投资项目将不再需要进行繁琐冗长的审批,直接通过审核或备案即可。
    “在国外,诸如非政府项目根本不用审批,这完全就是投资者自己的事情。”上海财经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丁健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曾前往日本、美国等多个国家,“他们的做法非常简单,项目投资者的首要工作就是研究当地的法律,比如环保法、规划法、土地法等,一旦法律部门通过了你的设计方案,你只需在当地法律部门备案就可以了。”
    然而,上海此次有关审批权改革却不是那么情愿。
压力下的改革
    而作为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上海在审批权的开放问题上,却比兄弟城市晚了数年。
    2004年,国务院曾召开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的电视电话会议。按照国务院的部署,将转变政府管理职能,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对企业不使用政府性资金投资建设的项目,取消审批制,同时区别不同情况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该决定出台后不久,广东、黑龙江、福建、贵州、哈尔滨等地区相继放开了审批权,并有区别地实施核准制与备案制。
    对于上海延迟实施的原因,上海市改革和发展委员会方面并未给出一个确切说法。但上海固定资产投资研究会副理事长丁健本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上海出台实施细则比较晚,关键在于上海的投资环境与跟外省市不一样。
    “外省市的情况是,有项目进入就已经不错了。但是上海正好相反,是项目很多,需要对项目进行筛选和审批。”用丁健的话来说,审批就如同一道门槛,它按照上海的产业结构和升级方向对企业进行筛选,剔除了一大批高污染、高能耗、低产出的投资项目。“同样是3000万的入门标准,你的公司符合我这个产业升级方向,我就让你进来;否则,我就要把你拦在外面了。这不是说审批制度一定不好,而是从政府角度来看,一定要对投资项目进行分类,以保证城市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向。”
    9月1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8月份CPI指数为4.9%。“在目前这个经济形势下,通常政府会考虑更多的投资”,上海城投总公司一位负责人如此表示。而这意味着上海内部对优质投资项目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多,再加上长三角地区外围城市的竞争压力,这座正“冲刺”国际金融中心的城市也不得不对其投资制度进行相应的改革。
    现实是,随着长三角地域的经济发展,与上海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的江苏、浙江两省近年来的外商投资热潮正一浪高过一浪。就在本周二,由江苏省政府牵头举办的首届江苏国际风投项目洽谈会上,组委会负责人透露,今年12月12日将有190多家世界知名风险投资机构和PE总裁齐聚南京。为了抓住这些风投机构的视线,江苏省政府目前已经为此次聚会收集整理了8000多个优质投资项目,预计这场“吸金聚会”将为该省带来约2900亿美元的巨额风投资金。
    丁健表示,目前长三角地区各个城市在项目引进方面已经到了一个竞争激烈的时期。“你不开放,别人也会开放,这时候企业都到别人那边去投资了,就势必会影响到你自己的发展。再加上经济又不景气,因此上海必须要有点对策、措施出来。”
放开中的矛盾 
    按照新办法规定,对于政府出资项目仍实行审批制;对企业不使用政府资金建设的项目,并且投资项目被列为《上海核准制投资目录》的,实行核准制;对企业不使用政府资金投资的项目,该项目又未被列入核准制目录的,实行备案制。
    丁健认为,上海市政府现在做出这样的决定,应该是比较符合市场发展的方向。国家整个经济靠的是投资、出口和消费。“现如今,通货膨胀情况下内需又不行,本来是三驾马车,现在只剩两条腿了。”在这种局势下,靠投资就需要开放,即把非政府项目开放引入外资。
    在9月1日起新实施的四个《办法》中,《上海市外商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规定,市政府确定的机构依照委托核准其所属区域内总投资1亿美元以下的鼓励类、允许类工业项目和其他3000万美元以下鼓励类、允许类项目。
    就在3天前,上海市还出台了另一鼓励外国企业入驻上海的行规定——修改后的《上海市鼓励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的规定》,这一规定进一步放宽了外国公司的准入条件,并弱化了审批。本报记者从上海市外经贸委主任杨国强处获悉,按照新规定,管理性公司要申请认定地区总部,其母公司在中国境内投资累计缴付的注册资本总额已由原来的“不低于3000万美元”,修改为“不低于1000万美元”。
    “一边是限制热钱,一边是鼓励外国人来投资。”丁健担忧的是,外资进入后一定要先兑换人民币,大量的人民币兑换将使货币流动性增加。而在资产既定的情况下,货币量增加将造成资产量增加,从而无形中刺激通货膨胀。“资产引进越多,通货膨胀也将越厉害。”
    对于治理通货膨胀的重要措施,对方则表示:“减税,是抑制通货膨胀很重要的措施,增加消费的同时拉动内需。”截至目前,上海市政府尚未公布相关的减税政策和措施。

 

华夏时报订阅电话
北京(010-59250200)  (010-59250001) 上海(021)52890785  深圳(0755)81197099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局订阅电话:11185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