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程凯
这一周属于G20,但抢风头的却不是东道主萨科齐,也不是德国铁娘子默克尔,更不是美国总统奥巴马,真正让大家心跳一把的主角叫做帕潘德里欧,这位希腊总理做点什么小动作,对于欧洲和世界而言都是大动作。
要知道,欧盟、欧洲央行和IMF的1300亿欧元“纾困计划”本身就是一个难产的方案,出台过程已经是一个步步惊心的大片,而希腊人还嫌不够刺激,就在G20开幕之前,帕潘德里欧硬是提出了一个就该国欧元区成员地位举行公投的计划。可想而知市场什么反应!
可以想象,如果连一个希腊总理都摆不平,G20还有什么脸面混下去。因此,就在市场绝望之际,在发生了点什么幕后故事后,这位总理又戏剧性地宣布放弃公投。自然,欧洲各国领导人和全球金融市场一片掌声。
德、法领导人不仅迅速压制了忙中添乱的帕潘德里欧,还在G20开幕之际做了另外一件事。刚上任的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宣布,将主要利率从1.5%下调到1.25%,因为欧元区今年年底前就可能出现“轻微衰退”。另外德拉吉在降息的同时还不忘强调,欧盟条约中没有为退出欧元区而设的条款。
在欧洲以外的人看来,希腊的这场闹剧有点无厘头。有人会想,希腊脱离欧元区,就像一个坏小孩要离家出走,由它去不就得了,欧元嘛,不要就不要了。但是欧洲的“家长”可不会这样想,希腊这个坏孩子可能会影响其他孩子,搞得整个家庭解体,欧元更是几代欧洲人的心血。
还有人会想,勉强组合的家庭散了就散了,为什么给希腊倒贴钱的德国领导人还希望留住这个坏小孩呢?这是一个难题,对欧洲历史没有深刻理解的人是难以体会的。放弃,有直接的好处,就像割掉毒瘤,但在那家人看来却可能是弊大于利的。更不用说,这种分家或者放弃对全球经济稳定和发展也会带来巨大的冲击。
上面的纷纷扰扰都是欧洲的家务事,外人难以理解,也不好干预,“欧洲的问题还得欧洲来解决。”这样的话,我们还能期待G20峰会达成什么有效共识呢?
不如各家都管好家里的事。
不是说要各家自扫门前雪,但的确每家的问题都不一样,难以有一个一揽子方案解决。比如,同样是参会的美国和中国,依然各家都有难念的经,而且它们经济中最深刻的问题现在都是房子。
美国经济复苏的关键是什么?美联储刚给出了一个回答:楼市成为美国经济复苏的关键。作为执掌货币政策的部门,美联储的官员直接谈楼市还是不多见的。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表示,房屋市场是很重要的领域,楼市问题是美国经济未能快速复苏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美联储在考虑买入更多抵押贷款支持债券,以帮助经济走上更稳健的增长轨道。
有分析师甚至希望美联储可以针对房屋领域直接采取行动。房价涨上来了,其他相关的投资和消费就都能带上来。房价如果恢复,因房价下跌背上债务的房产所有者会发现自己的财富状况发生逆转,能有效刺激起消费的热情。
美联储会不会针对美国楼市采取更加激进的做法,我们不得而知。怎么着都是美国人自己家里的事情,虽然我们知道美国经济对中国的出口影响巨大,但是美联储会怎么做是不可能考虑中国的进出口的。
各家还是应该处理好各家的事,尤其对中国而言,对经济影响最大的楼市正在酝酿一场大变,或者说大家正在期待一场大变。到底应该怎样挤泡沫?泡沫是一定要挤的,美国现在的问题是以前吹了一个楼市大泡沫最后又破了,楼市的涨或跌,美国都是我们的前车之鉴。
有一个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楼市必须要降温。对于这一点,最近在《华夏时报》举办的一个“股市多空大决战”微博研讨会中,“空军司令”侯宁分析得非常清楚,他几乎和美联储的伯南克一样,把解决楼市问题当成了解决一个经济体问题的关键所在。按照侯宁的说法,房地产不仅把经济、生活给搅乱了,还把社会的道德体系给摧垮了。
一个典型的中国家庭,是一家三代人把钱押在了一套房子上,央行放出来再多的钱都被房子吸收了,所以一方面觉得市场流动性应该大,另一方面实体经济还是缺钱。同时把钱沉淀在房子上还导致了其他消费支出的减少或延迟,这可能是刺激消费长久不得力的原因所在。
现在的关键是如何挤泡沫?由于货币政策的持续紧缩和限购令的累积作用,目前大家已经看到了开发商大幅降价套现的情况,房价只涨不跌的神话已经破灭,但是楼市如何慢慢降温更是一个问题。市场上现在风传一家大型民营开发商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困局,更有说法是这家每次都能在宏观调控中野蛮生长的企业有可能被某国有企业收编,因为它有可能成为了一家“大到不能倒”的企业,对市场有可能产生崩盘式的冲击。
想起2010年的3月,还在央企都纷纷当地王的时候,《地平线》专栏写了一篇标题让人难以理解的文章,叫做“谁是中国的雷曼兄弟?”我的答案是开发商。
当时的本意是提示风险,说明没有只涨不跌的楼市,强调国资委下属企业风险控制能力差,一旦楼市反转就可能被市场击垮,成为雷曼一样,救或不救都是难题。
现在看起来,我的想法既是对的也是错的。对的是开发商也有可能变成雷曼,错的是变成雷曼的不是国企而可能是民企。没有办法,国情不一样!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