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悲催 骑虎难下公募基金迷失三季度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路晓丹 北京报道
三季度,股债双熊,泥沙俱下。上证指数单季下跌14.59%,市场情绪低至冰点,公募的生存危机也日益凸显。我们不得不又一次提起这些关键词——亏损惨重、规模缩水、人才流失……
有人说,公募基金是仅仅适合牛市的投资品种。三季度的熊途漫漫,给深处瓶颈期的公募行业带来越来越多的迷茫。
残局:亏损狂飙 单季超2000亿
3个月前,我们尚将“公募基金上半年巨亏1254亿”当成一则重量级新闻;3个月后,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数据已经是——三季度公募单季亏损2459.6亿(数据不包括上投摩根和国海富兰克林)。与糟糕的业绩一同出现的,必然是份额缩水。虽然疯狂的新基金发行给市场总份额带来了微量增长,但是剔除新基金发行因素后,三季度原有存量基金再度遭到疯狂赎回。
单季巨亏是上半年的两倍
截至10月26日,除上投摩根和国海富兰克林两家基金公司尚未披露季报外,国内已有60家基金公司相继公布三季报。据好买基金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上述60家基金公司三季度内合计亏损2459.6亿元,接近上半年亏损总额的2倍。此外,上述60家公司在报告期内无一取得正收益。季度内,除货币基金外,股基、债基、QDII等基金品种全线发生亏损。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曾令华对此表示:“三季度市场整体下跌,上证指数单季度跌幅超过14%,所有行业在下跌中无一幸免。这样的背景下,公募基金没有空仓机制,发生巨额亏损是一种必然。”
存量基准缩水240亿份
赎回,是基民发泄不满最直接的途径。
据Wind统计,三季度末,市场共有基金868只,份额合计24494.37亿份;而在二季度末,市场基金数量为810只,份额合计24280.69亿份。如果单纯从份额来看,相较二季度,基金三季度份额微增213.68亿份。
然而,如果剔除新基金发行因素,三季度内存量基金依然面临严峻的净赎回问题。数据统计显示,7月1日-9月30日,市场新基金发行总份额为453.81亿份。这就意味着,存量老基金上个季度被净赎回约240亿份。
此外,新基金发行越来越难也成为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平均首募规模的下降,直接说明了基金投资的吸引力越来越小。据Wind数据统计,今年三季度,市场新基金平均首募规模仅为8.9亿份,相对二季度14亿的平均值,环比下降36.4%。
北京某基金公司高管日前对记者私下表示:“不发新基金,就是等死;发新基金,成本上升,人才短缺、渠道挤压,日子也不见得好过。”
而根据最新季报数据,经历了三季度的洗礼,市场上5只迷你基金规模已经下降到6000万之下,再度逼近5000万“清盘线”。这5只基金分别是:国联安红利季末规模5400万,天弘永定成长季末规模5300万,天治趋势精选季末规模5300万,宝盈中证100季末规模5100万,申万菱信盛利配置季末规模5100万。
迷局:仓位再降 策略分歧显著
三季度基金仓位整体上延续了二季度的下降趋势。
好买基金提供数据显示,三季度末,股票型基金平均仓位由82.63%下降到81.89%,下降0.74%;混合型基金平均仓位由73.24%下降到70.14%,下降3.1%。
虽然整体仓位下降幅度不大,但从三季报的调仓方向来看,基金在三季度的行业策略分歧更加显著。
41家减仓 17家增仓
好买基金提供数据显示,在58家可比基金公司中,三季度内有41家公司选择减仓,17家公司选择加仓。值得关注的是,在资产管理规模十强的公司中策略分歧依然显著——华夏、嘉实、银华加仓,而其余7家则一致减仓。
具体来看,在股票型基金中,华富取代天弘成为三季度平均仓位最高的基金公司,季末股票型基金平均仓位达到94.26%;而平均仓位最低的公司依然是摩根士丹利华鑫,该公司在二季度67.67%的低仓位基础上,三季度进一步减仓至61.15%。而从变化幅度来看,加仓最猛的基金公司是国投瑞银,平均仓位由78.28%上升至86.24%,增幅为7.96%;减仓最猛的是天弘基金,三季度平均仓位从94.6%降低至80%。
而就混合型基金仓位而言,华泰柏瑞以83%的平均仓位居于最高位置,而金元比联以53%的平均仓位居于最低位置。从变化幅度来看,最有动力增仓的是中邮创业,仓位上升32.58%,最有动力减仓的是工银瑞信,仓位降低24.39%。
曾令华评价:“从基金公司三季度的仓位策略,可以看出各家基金公司对后市的看法严重分化;但是,公募整体仓位依然保持在历史平均水平之上,这说明超低的估值让基金对中长期市场依然看好。而就短期来说,紧缩政策下市场又很难找到足够好的投资对象。即使对一些概念股比较看好,但因为公司市值过小,也不适合基金大规模介入。对于三季度仓位水平,公募颇有些骑虎难下的感觉。”
调仓方向倾向防御
从调仓方向来看,三季度公募基金主要加仓行业为食品饮料、医药生物、电子、信息技术、批发零售贸易;主要减仓行业为金融非金属、机械设备、石油化工、金融保险、房地产。整体行业配置偏向于防御。
从季报不难发现,相较于二季度,公募对市场的判断普遍更加谨慎。上海某公司基金经理告诉记者:“我现在真希望自己对大势的判断是不准的,市场已经不能再看空了。可是只要政策没有改变,寻底就还将继续。”
我们不妨关注目前执业时间最长的三位基金经理的后市看法。林彤彤、尚志民对后市的判断都偏谨慎,投资方向上看好消费板块;而王亚伟的后市态度则明显乐观,认为市场长期投资价值已经出现。
林彤彤在汇丰晋信龙腾股票的季报中表示:中国经济可能开始逐步进入“增长放缓,通胀回落”的阶段。而从历史来看,通胀的拐点往往预示着估值的低点,我们预计伴随着通胀的回落,中期A股市场将可能经历一个估值修复过程。从行业和个股选择上来看,本基金将继续倾向于选择那些具备估值优势和稳定增长特征的消费类行业作为主要配置方向。
尚志民在华安宏利的三季报中同样指出:本基金后期的投资思路,将关注“消费+确定成长”类股票,保持对周期品的谨慎。
王亚伟则在华夏大盘精选的季报中提到:展望未来,通胀有望见顶回落,货币政策继续大幅收紧的可能性不大,股市进一步下跌的空间有限。部分股票经过前期调整后,长期投资价值逐步显现。
困局:收缩战线 506只个股被清空
三季度,市场人气涣散,大盘连续下挫,交易冷清。从季报数据看,公募除小幅减仓外,收缩战线的态势也相当明显。
506只个股被清空
据Wind统计,截至10月26日,在三季度的基金持股名单中,二季度所持个股有506只在三季度被清空。此外,三季度内,公募新进入个股有93只,其中57只是季度内发行的IPO新股。
这就意味着,剔除打新因素后,仅有36只股票在上个季度被基金新进入驻,而多达506只股票被基金抛弃。
上海某券商基金分析师表示:“这主要体现了基金的防守意图,市场连续下跌情况下,公募倾向于拿自己最有把握的股票,对于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的个股选择了抛弃。”
选股能力略优于指数
从新进个股三季度的股价走势来看,基金选股能力略优于指数。在新进前十的个股中,9只个股跌幅小于上证指数,且其中3只季度内收益为正。其中,最被追捧的鑫龙电器,季度内股价上涨11.54%,三季度进入该个股的基金包括泰信系3只基金、银华富裕主题、华泰柏瑞行业领先和华富策略精选;ST鲁北则成为了易方达价值成长的独门重仓股,持股数量约800万,季内股价涨幅19.76%;而另一只季度内股价涨幅10.52%的ST皇台,三季度则被华夏红利、工银瑞信精选平衡、海富通风格优势、金元比联丰利债券四只基金所斩获。
而在三季度清空个股中,行业上主要集中于建筑建材、交通运输、交运设备等领域,而上述板块三季度跌幅分别为22.4%、16.7%、19.13%。从个股来看,三季度清空排名前十的个股榜单上,跌幅超过20%的就多达6只。
有市场人士分析说:“基金清盘的个股跌幅普遍很大,一方面与行业轮动以及市场整体下跌有关,另一方面也和公募本身的杀跌行为密切相连,股价往往是越卖跌得越快。”
危局:全面躁动 人才流失愈演愈烈
“每次看到行业薪酬调查报告,我都很焦虑。一方面,唯恐调薪不及时,造成公司优秀人才的流失;另一方面,职业经理人的价格现在被越炒越高,股东方看到如此高昂的人力成本相应对投资业绩的预期也更高。”某基金公司总经理近期对记者谈道。
如果说2010年“基金经理离职潮”是行业最热门的关键词之一,那么进入2011年,这种内心的躁动已经从基金经理全面蔓延到高级管理层。
人才流失越来越快
据Wind数据统计,去除新基金成立因素,2011年一至三季度,发生基金经理变更的基金数量多达148只,其中一季度43只,二季度51只,三季度54只。与2010年一至三季度合计134只基金发生基金经理变更相比,2011年的同比增幅约为10.45%。
而另一组数据显示,2011年一至三季度,行业共有85位基金经理离职,发生人才流失的基金公司多达48家;而在2010年同期,离职人数为84人,波及范围为43家基金公司。
以上两组数据充分证明,2011年,基金经理的离职潮正愈演愈烈。而更值得关注的是,公募的人才之殇已经全面扩大到高管层。
据证监会网站信息,今年以来发生的基金行业高级管理层人事变更的公告已经多达74起。而记者据公开资料统计,去年年末以来,已有15家基金公司总经理先后离职。
这些老总们有的到了新公司开始新征程,如国联安基金许小松、民生加银张嘉宾等,而更多的人则选择了离开公募行业。
北京某基金公司高管对记者表示:“公募基金的透明度太高,市场持续熊市,考核压力也越来越大,很多人选择离开公募,流往券商或者私募是很容易理解的。此外,新基金公司的审批也越来越快,行业内的人才挖角也越来越严重。”
投研团队越来越年轻
越来越多的人在离开公募行业,而新基金的发行速度却也与日俱增;因此,提拔新人成为面对人才流失最主要的解决途径。据Wind统计,今年以来发生的457起新基金经理任职记录中(包括新基金成立、基金经理变更、增聘等记录),有多达220起记录的基金经理任职年限不足1年,占比高达48%。
某基金公司老总对此不无忧虑地说:“我们从前对新基金经理提拔的要求是要做5年以上研究员,现在我们不得不放松这个要求。”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