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茅于轼“耕地红线无用论”遭批

作者:夏华旺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09-01-17 22:13:00

摘要:茅于轼“耕地红线无用论”遭批

茅于轼“耕地红线无用论”遭批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夏华旺 北京报道

    因为一份由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的《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报告,天则经济研究所(以下简称天则所)一夜之间成为“全民公敌”。
    2008年12月24日,天则所理事长茅于轼教授在《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报告会上发言称:“18亿亩耕地红线与粮食安全捆绑没有必要。”这一观点随即受到不少农业专家和广大网民的激烈反驳。
    2009年1月8日,本报记者找到《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项目执行负责人赵农,他表示:“课题组花了一年的时间收集数据,做调查,发现18亿亩耕地红线的实质不是保障粮食安全,而是保护耕地所承载的农民就业权,以及土地被占用引发的社会问题。”
    赵农告诉本报记者:“粮食安全其实是一个幌子,掩盖了不合理的土地产权制度,只要地方政府可以廉价征用农民的土地,18亿亩红线就无法有效保护耕地。我们不在意人们的骂声,在意的是有多少人去关心红线背后是什么?”


红线的背后
    记者被告知,耕地保有政策提出以来,被地方一次次突破。以1996年为基期的第二轮全国土地利用总规划曾确定,2000年的耕地保有量为19.4亿亩,2010年要控制在19.2亿亩。等到2000年,全国耕地保有量减少到19.2356亿亩。在此情形下,2010年保有19.2亿亩耕地的目标被迫提前到2005年,结果到2005年,全国耕地只剩下18.31亿亩,到2006年,再减少到18.27亿亩,直逼18亿亩这一红线。
    赵农指出:“2000年前后,建设占用耕地的比重加大,耕地大幅度减少,这一时期正是土地资本化的开始、商品房建设兴起阶段。地方政府以农业用途的价格从农民手中征用耕地,再以建设用地的价格出售给开发商。”
    在收益剪刀差的推动下,地方政府违法圈地屡禁不绝。1999年至2005年,全国共发现土地违法行为100多万件,涉及土地面积近500万亩,比2004年全国新增的建设用地总量402万亩还多出近100万亩。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所长张晓山告诉本报记者:“一些城市需要加快工业化进程,周边区位较好的土地,往往是基本农田,地方政府只好在原有土地利用指标上打擦边球。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需要看GDP的增长,对建设用地的需求居高不下,这涉及一个发展模式的大问题。”
    中央更多考虑的是耕地的保护问题和农民的处境,因为土地纠纷直接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地方政府考虑的是地方经济增长率和财政收入,土地就是地方政府的钱袋子。
    赵农说:“中央提出18亿亩耕地红线,暗含了两个意图,中央政府事实上对造成耕地急剧减少的土地产权机制是认可的,以为一条红线就能起到限制建设占用耕地的效果,不需要改变现有机制。”不过,除了建设占用,灾毁耕地、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都造成了耕地大量减少,如果没有严格的保护制度,耕地流失会更加严重。


粮食缺口有多大
    赵农说:“18亿亩红线已经和粮食安全捆绑在一起,谁批驳红线,就是跟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过不去,这是天则所被骂得狗血淋头的原因,但粮食安全并不存在问题。”
    茅于轼也说:“改革三十年,我国人口增加了45%,粮食产量增加了60%,耕地面积减少并没有直接造成粮食产量下滑。”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马永良则告诉本报记者:“短期看,不存在粮食问题。从长期来看,我国农业生产进入了一个衰落周期。比较日本、我国台湾地区的经验,我国粮食自给率出现逐渐下降的趋势。”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也曾公开表示:“全球粮食生产已经从生产过剩进入紧缺阶段。”根据美国农业部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从1999年至今,全球粮食产量仅在2004年超过了消费量。到2007年,全球粮食库存已经从1986年的130天急剧下降到了54天。
    1996年至1999年,我国粮食的产量基本都在5亿吨以上,2000年以来粮食产量持续下滑,2003年达到最低点4.3亿吨,直到2007年,产量重新回到5亿吨以上,2008年预计达到5.285亿吨。2000年以来,由于粮食需求保持稳步增长,我国连续8年发生粮食缺口现象,其中2003年粮食缺口数量达到最高值为5555万吨。
    但赵农表示:“粮食生产与需求出现缺口,并不意味着安全问题。中国现有1.5亿吨到2亿吨的储备粮,库存水平比世界平均水平多一倍,粮食安全边际相当大,通过进口也可以解决问题。”
    有专家提出,全球每年粮食交易量才2亿多吨,而中国粮食需求为5亿吨,中国如果缺粮,谁供应得起?赵农回应说:“粮食交易量是由进口需求决定的,并不是固定为2亿吨,而且中国粮食需求至多在5000万吨。几十年来全球粮食的播种面积在7亿公顷左右,仅占耕地面积50%,产粮的空间很大。”
    天则所的这一课题由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有人指责天则所是拿着外国财团的钱,鼓吹中国进口美国粮食。赵农回应说:“基金会提供了资助,但并不过问我们的研究内容。福特基金会对于中国的学术机构并不陌生,其资助最多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
    天则所的课题组还测算出,遇到最极端的情况,耕地面积减少10%,并发生百年一遇的粮食减产,在化肥、设备等其他要素上增加投入15.5%,可弥补粮食产量缺口。


挡不住的城市化
    赵农告诉本报记者:“我们质疑18亿亩红线,并不是反对保护耕地,而是认为红线不能改变现有的土地产权机制,不能抑制地方政府蚕食农民土地的冲突,也就不能有效保护耕地,这才是我们揭开这个盖子的目的。”
    据这份报告分析,现行的耕地保护制度下,占补平衡可以控制耕地数量平衡,但是难以保证耕地质量和粮食生产力。地方土地违法采取化整为零、征少占多等方式,让有关部门防不胜防。
    赵农在西部某城市调查,发现由于土地出让相对低价,无效率利用现象较严重,“高速公路车流量不大,但是修了8车道,在人烟稀少的贺兰山下,也建有大片的城市广场”。
    通过一年的研究,天则所要向政府呼吁,死守耕地红线只是权宜性措施,目前的土地产权制度还应有更好的替代方案,让农民分享工业化的利益,从根本上改变耕地保护的被动趋势,更有效率地使用土地。
    茅于轼认为:“18亿亩红线不许突破,一个长远的后果是延缓了我国城镇化的进程,几亿农村人口要进城,不可能不占用农地。”
    赵农做了一个测算,即使5亿农村人口进城,按照每平方公里容纳5000人计算,需要占用土地1.5亿亩,即使用最极端的算法,全部占用耕地,也不到18亿亩的10%。“城市化进程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样,将耕地吃得一干二净。”

 

华夏时报订阅电话
北京(010-59250200)  (010-59250001) 上海(021)62172768  深圳(0755)25924870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局订阅电话:11185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