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须尽早推动养老金平稳入市

作者:刘云龙

来源:

发布时间:2011-08-12 21:03:55

摘要:须尽早推动养老金平稳入市

中国人寿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资产管理部总经理 刘云龙

   用社会保障模式替代“养儿防老”、“土地养老”、“居家养老”模式,把国民养老问题从家庭内部的微观问题和局部问题,提升到通过国家和社会力量来共同解决的宏观问题和社会问题,是工业社会的一大制度发明和伟大创造。标志着国家干预主义的兴起,是对自由放任市场经济的终结,有助于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政府与市场、福利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标志着现代社会的到来。于是,市场经济制度、现代企业制度、宏观经济管理制度、现代法治制度、民主政治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养老保障制度一起,成为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基础性制度安排。
    社会保障制度给退休职工送来了养老金,提高了他们的福利水平和幸福程度,从而最终提高了全社会的福利水平。由国家提供的公开承诺和制度性保障,使得全体国民既无后顾之忧,也无养老之忧。于是,所有国民热情地工作,大胆地消费,告别犯罪,告别革命,憧憬美好的未来。
    通俗地讲,社会保障制度深入人心,大快人心,起到了“能攻心”的社会治理效果和目的。
    德国于1889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建立正式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此后100多年以来,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建立了三支柱养老金体系,即在社会保障制度(即第一支柱)之外,建立了企业养老金制度(即第二支柱)和个人养老金制度(即第三支柱)。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和养老金制度改革进程,全球养老金发展取得了新的突破,我们可以看到:养老金发展已经成为汇聚长期资本的主渠道、主战场,已经成为推动股市(资本市场)发展的生力军、主力军。继银行、保险、证券之后,养老金融(养老基金)正在成为全球金融体系中的第四大支柱。
    通过养老金发展,大量的长期资本源源不断地进入股市,不但可以直接推动股市的持续健康发展,而且可以推动金融创新和金融深化,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推动金融结构变迁和资本结构变迁、推动长期经济增长方式变迁、推动国家竞争力的兴衰变迁。
    从一般意义上讲,养老金入市与股市发展具有双向性、相互性。
    养老金作为长期资本的提供者,需要获得长期稳定的投资收益率,这样才能抵御通货膨胀和长寿风险,才能提供足够的吸引力确保年轻职工源源不断地加入养老金计划。可以说,养老金天生偏爱资本市场。只有借助有效的资本市场,养老金资产保值增值才能与国民经济增长同步,养老金发展模式才能由现收现付制向基金积累制成功转型。当然,股市作为长期资本的筹集者,其发展完善和逐步成熟,同样离不开养老金的参与。
    从我国的情况看,通过养老金入市来推动股市发展的必要性表现在,其可为股市提供大量的、稳定的长期资本,能够起到平衡资金供求、稳定市场的巨大作用,未来中国股市的奠基石应该是以养老金和保险资金为代表的长期资金;可通过公募基金、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证券公司等机构投资者进入资本市场,可以培育长期的投资者;以养老金为代表的长期资金由机构投资者来管理,可以成为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的坚守者,可以成为股市健康发展的稳定器;养老金投资为了获得长期稳定的投资收益,必然要推动和改善上市公司治理,“倒逼”股市完善长期回报功能,扮演“觉醒的机构投资者”角色。
    总之,养老金与股市发展,既是鱼水情深,又要相濡以沫。
    而从美国401K制度的发展过程,我们也可得到一定启示。
    401K是美国私人退休金的主体,401K计划也称为401K条款,是指根据美国1978年《国内税收收入法案》第401条第K项的规定。该条款适用于“以养老为目的”的私人退休金计划,采取EET税制,即缴费和投资收益免税,只在退休领取时缴纳个人所得税。到2009年,401K计划已经覆盖了30万家企业、4000多万雇员,积累的资产达到2.75万亿美元,占到美国整个缴费确定型(即DC)计划的52%。
    2009年底401K计划资产达到2.75万亿美元。其中的45%左右投资于股票基金,16%投资公司股票,9%投资平衡基金,三项合计占到其资产的70%。
    但由于401K计划的资产主要投资于股票和共同基金,因此,资本市场的风险直接传导于401K计划,并导致资产价值的大幅波动。同时,401K计划在制度设计上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2001年美国安然事件的爆发,集中体现了401K计划在制度设计上的缺陷。安然事件爆发后,立即引起美国国会对401K计划的反省。
    由于利益集团参与博弈,各方利益诉求需要得到考虑和加以平衡。最后,美国小布什政府建议:允许参加401K计划的雇员在3年后自由出售本公司股票。
    总而言之,小小401K计划,凝聚美国大智慧!如今它已经成为影响全球养老金模式选择的重要参照和坐标。
    借鉴401K计划推动的经验,我国养老金的入市应按照保障对象的不同,建立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的补充养老保险计划。把非盈利机构的工作人员(公务员、教师、医生等)与企业雇员等盈利机构的工作人员一并纳入到“合格养老金计划”中来,并建立明确和统一的税收制度安排。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