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财政收入增长为何总比居民收入跑得快?

作者:杨志勇

来源:

发布时间:2011-07-22 21:17:52

摘要:财政收入增长为何总比居民收入跑得快?

杨志勇 社会科学院财贸所研究员财政研究室主任

   2011年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31.2%。其中,税收收入同比增长29.6%;非税收入同比增长44.5%。半年税收收入首次突破5万亿元大关。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已经持续发挥作用十多年。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是好,还是坏?历来有争论。收入增加的好处显而易见,诸如:增加政府的调控能力;积极财政政策应对游刃有余;改善民生有了充分的财力。财政收入快速增长也有负面作用,毕竟在国民收入既定的前提下,财政收入与企业和居民收入是此长彼消的。
    在通货膨胀时期,人们本来对物价和收入水平就相对比较敏感。在面对CPI高企显现出诸多无奈的同时,人们更多地将眼光放在了收入水平的增加上。常见的问题是:同是收入,为什么财政收入增速那么快,个人收入怎么也赶不上呢?
    财政收入速增,已非一日两日事。我们不得不将时光倒流到上个世纪90年代。在这之前,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可谓惨不忍睹,是任何一个担负健全职能的政府所难以想象的。
    中国经济改革放权让利,财政收入持续下滑,财政支出不断增加。初期改革基本上是赎买式的,一项改革的进行往往伴随着财政补贴的增加,结果是国家财政捉襟见肘。中央财政赤字规模不断扩大,甚至向地方借钱。地方政府日子也不见得好过,相对富裕的地方“藏富于民”或“藏富于企业”。然后,地方政府需要钱的时候,再通过不规范的政企关系,协调资金,甚至攫取资金,形成了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即“三乱”之怪现状。
    中央财政手中无钱,权威性备受挑战。故此,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财政界就有“振兴财政”的呼吁。最后,一方面因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需要,另一方面受到不改革财政体制,中国就会四分五裂之盛世危言的推动,1994年中国进行了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体制;直接目标是“提高两个比重”,即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比重。
    十几年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是1994年财政体制改革成功的一大标志。速增的财政收入也迅速将窄口径的宏观税负推到20%左右的水平上。财政收入增长总有个头。当然,仅仅以宏观税负比重来说明,也会产生误导。
    简单的宏观税负比较意义不大。我们很容易地找出一个乃至多个宏观税负比我们高的国家,即使是大口径的宏观税负也是如此。我们也很容易地找出多个宏观税负比我们低的国家或地区。相对指标的高低,只能大致反映宏观税负的相对水平,而无法说明宏观税负的合理性。宏观税负“恐高”很正常。关键的还是财政收入应与财政支出相匹配,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务与财政收入要相称。近期,中央部门“三公支出”公开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因为仅凭目前所公开的数据,我们仍然难以判断支出是否合理,即使是有人建议用人均支出来判断,因为不同部门的职责不同,简单的数据比较是说明不了问题的。最终的合理与否,必须将支出金额与责任相联系,才能道出个所以然来。当然,信息公开是沿正确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
    回到具体的财政收入增长原因分析上来。主要原因不外乎经济增长、税收征管加强和物价上涨,有时还会加上其他偶然因素。这些解释都没有错误。经济增长显然是可以解释财政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但超GDP部分就很难说明了。超GDP部分有一些可以通过物价得到解释,其他未知因素常常被归为加强税收征管。的确,在征管制度相对落后、征管手段欠缺的时候,加强征管显然也会推高税收收入。但是征管对税收收入的增加是边际递减的。当征管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征管因素就会逐渐消失。因素分析最终还要回归税制。
    有人认为,是税收计划推高了税收收入。税收计划作为管理工具,无可厚非。如果没有经济增长基础,没有以间接税为主的税制结构的配合,那么税收无论如何也是增长不起来的。一些国家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也出现了财政收入快速增长的情况,但随着经济转归平稳增长,税收增长速度也随之放慢。
    现在,面对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形成的现实,是坐等形势转变,还是主动应对,取决于社会对政府活动的要求。
    政府的钱是否够了?政府的钱永远都没有够的时候。财政支出增长理论中有一个时间形态模型,就是这么假设的:政府喜欢多花钱;老百姓不喜欢多纳税。政府如何才能做到多花钱呢?要把握机遇,把握非常时期,如瘟疫流行,那么公共卫生就会受到重视,增加这方面的支出,不会有人有意见。要增加军费开支,和平时期阻力很大,但是如果是南海和钓鱼岛争端需要航空母舰,相信大部分人民是会支持的。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迫切改善民生。矛盾也就来了。不少人一方面要享受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另一方面又不想多纳税。这种搭便车的心理,可以理解。矛盾能否化解?如何化解?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维持一定水平的公共服务,肯定是要付出代价的。
    关于宏观税负,好多人也怀着矛盾的心态。一方面抱怨宏观税负重,另一方面又建议加税。见到环境遭破坏,就说要开征环保税。看到资源被滥用,就要加重资源税的负担。
    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实际上在呼唤着一次全方位的财税体制改革。
    最近的一次大规模财税改革发生在1994年。十几年来,也进行了重要的税制改革,特别是2008年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和2009年的增值税转型改革。但是,改革不是根本性的。迄今为止,以间接税为主的税制结构没有改变。只要有交易,不管赚没赚到钱,都要缴纳金额不低的间接税(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等等),结果是企业竞争力下降,国家财税竞争力不足,人民消费流到海外。
    改革已到了重新反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的时候了。稳定增长机制保证了政府的调控能力,但持续增长,也是不利的。因此,中国迫切需要减税,需要减间接税,需要进行税制结构调整。个人所得税未来有很大的增长空间,这和个税漏洞较多有直接关系,个税增长同样可能建立在税率大幅度下调的基础之上。与此同时,减税还要与国有经济结构调整联系起来,部分国有经济收入可以用于一次性的历史欠账补偿;减税还要与政府预算改革联系起来,进一步提高预算透明度,有助于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全方位财税体制改革,至关重要。这关系到改革的成败。财税改革直接协调的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与个人的关系。是到重新反思政府经济作用的时候了。现阶段,我们所应该追求的公平应是有效率的公平。否则,制度将难以为继。好心办坏事,好心办不成事,现实中比比皆是。负责任的政府还是要脚踏实地,不作不切合实际的承诺,更不要以改革是难以完成的任务作为增收的借口。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