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鼠游戏新版 理财产品该限制或创新?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杨中华 北京报道
一场由银行导演的理财产品的“精彩”大戏,引起了银监会的高度关注。
银监会下发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并要求商业银行对六种违规模式进行自查。而银监会新闻处对《华夏时报》记者指出,银监会并没有叫停融资类资产进入理财产品资产池的行为。
根据普益财富的不完全统计,2011年1-6月,发行了8660款理财产品,发行规模达到了8.51万亿元,超过了去年全年的发行规模。
一位接近监管层的人士认为,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大战,一部分是源于规避监管层对商业银行一些监管指标的考核,而更令监管层担心的,是在今年贷款额度紧张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热衷于通过理财产品进行变相贷款。
在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自查违规理财模式之后,并不排除对一些理财产品进行指导,这也会导致商业银行开发出另外的替代品来满足商业银行的需求。
银行理财乱象
一夜之间,理财产品似乎成为了商业银行的主要标签。商业银行则通过手机短信、网站营销、微博营销以及银行营业大厅不断地播放高收益的理财产品来吸引投资者。
“虽然目前并没有官方数据显示理财产品的存量,但是上半年理财产品的滚动速率非常快,使得发行总规模超过了去年全年,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现象。”一位商业银行人士指出。
华泰联合证券的研究报告认为,根据各方面的信息,我们推断目前理财产品平均余额3万亿-3.5万亿,而2011年的增量则为0.8万亿-1万亿。
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末,个人理财余额则是1.7万亿。无论从存量和流量,都可以反映出商业银行和投资者非常喜欢理财产品。
中行个金总部总经理梅非奇解释说,理财产品的热销,反映了客户对产品非常青睐,可能跟股票二级市场、基金规模缩水等有关。目前银行利率固定,很多客户对表内、表外资产都非常感兴趣并有很强的需求,而银行也会开发表内、表外的理财产品以满足客户需求。
在发行量创规模之际,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也节节攀升。高达8%-9%的预期收益率,成为吸引投资者的制胜法宝。
上述商业银行人士指出,虽然短期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较高,但是如果加上募集期以及清算期等时间成本,并不适合一些资金量较少的客户投资。而看上去的高收益,到手之后却不能真正取得“高收益”。
在消费者能够看到认购标准、预期收益率等指标的同时,却不能够在产品说明书上看到关于这笔募集的理财产品的具体投向,而产品说明书上,则列举了一系列的投资对象,但并不限于此。
一些研究机构认为,理财资金通过银信合作方式,间接进入高风险的地方融资信托项目,以及绕开监管层开展表外融资等。
瑞银研究报告认为,在资产池的模式下,超过60%的资金配置在风险较低、流动性较好的债券、货币市场,20%左右的资金配置在信贷类资产,诸如票据、信贷资产以及银信合作项目等,10%左右的资金配置定期存款或者同业存款,剩余资金作为现金。
一位股份制银行人士认为,目前商业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期限都相对较短,但是却出现募集资金购买长期资产,虽然商业银行能够享受期限错配带来的收益,但是,这也增加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如果出现问题,将会产生较大风险。
创新还是限制?
就在银行理财产品如火如荼之际,先是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自查6种违规理财模式,紧接着又下发《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在管理办法中,首次明确要求商业银行不得通过以购买理财产品的方式调节监管指标,进行套利。
之后,市场又传闻银监会将叫停融资类资产进入理财产品资产池的消息,虽然银监会进行了否认,但是却引起了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的讨论。
在金融危机之后,监管层暂停了试行的资产证券化项目,而众多商业银行的高层在一些场合呼吁监管层放开资产证券化。
上述接近监管层的人士解释道,这就是关于金融创新的话题,本身就是猫和老鼠的游戏,当监管层可能限制某类业务时,被监管者又会创造出另外一些替代产品。当监管层对理财产品严控之后,商业银行势必会开拓出更多的理财产品。
“对于商业银行发行理财产品用于调节自身存款,这类理财产品则应该叫停。” 建设银行高级经理赵庆明认为,而其他真正用于理财的一些理财产品则不应该受到限制,毕竟目前面对商业银行的固定利率,一些高端客户对高收益的产品非常热衷。对于理财产品不能够一刀切,应该分清理财产品究竟起到什么作用,对于违规的应该禁止,而符合投资者需求的真实的理财产品则应该能够顺利发行。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