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家券商的保荐之惑
来源:
发布时间:2011-06-10 21:30:49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荦荦 北京报道
NO.1
平安证券 走量“大哥”
首发家数:54家
质疑指数:★★★★★
保荐情况:IPO重启,平安证券可谓获利颇丰。根据本报统计,自去年以来,平安证券首发证券共计保荐了54家公司,成为所有券商中走量的“大哥”。
不过,平安证券在保荐中负面消息不断。最为严重的是胜景山河涉嫌造假上市的消息,一举将平安证券推到了风口浪尖。当时,在胜景山河的路演上,平安证券保荐人代表公开称:胜景山河专门从事新型黄酒的生产、销售。雄厚的创新实力,高效的执行团队,全面的营销网络,合理的资源利用奠定了胜景山河在行业内的竞争优势。但事实上,胜景山河公示的很多数据都涉嫌作假,平安证券的保荐的确不负责任。直到管理层暂缓胜景山河上市后,平安证券才表示要进行核查。这一事件使得市场对平安证券的能力产生了很大的质疑。
此外,去年,平安证券所保荐的国联水产也曾被曝出包装上市等种种问题,而该公司的业绩也并不尽如人意,上市后不久就公告业绩预亏,今年一季度再爆出亏损;保荐的另外一家公司苏州天马,也被媒体称为是标准的利益输送。不过,平安证券方面似乎并不认为问题存在,表示如果问题存在便不会通过一系列严格的审核。即便如此,投资者还是心存疑惑。
当然,也不可否认平安证券在保荐业务上的进步。财经评论人叶檀直呼:投行诚信下降,平安证券难辞其咎。创业板业绩变脸,平安证券是主要推手。
NO.2
国信证券 “湿鞋”之最
首发家数:50家
质疑指数:★★★★
保荐情况:国信证券在保荐业务上早已经“湿了鞋”。市场也正是因为国信证券曾经的“李绍武PE腐败案”才对券商保荐业务开始格外重视起来。
在国信证券去年以来的保荐业务中,新问题再次发生。根据本报记者的统计, 2010年全年,国信证券的保荐证券中有6家公司被否。去年全年,国信证券保荐了32家首发融资公司,未通过审核的比率达到了19%。在所有券商中,国信证券被否家数最多。
记者在去年被否的公司中注意到,6家公司中,3家是在创业板准备上市的公司,另外3家是中小板上市的公司。而被否的原因似乎也很浅显。其中,西安隆基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现有产能无法满足客户的需求,甚至还被指存在利用关联交易操纵利润的可能;江苏玉龙钢管被否,发审委给出的原因是:玉龙钢管报告期内存在开具没有真实交易背景的银行承兑汇票和向股东、管理层及部分员工借款且金额较大等情形,难以判断公司是否能够规范运行;发审委否定新疆宏泰矿业的理由为:2010年4月下旬开始,国内钢价进入下跌通道,钢企需求缩减,铁矿石现货价格接连下跌。公司经营业绩受产品价格影响较大。
从上述被否的理由来看,作为保荐单位的国信证券应该很容易在各家公司的招股说明书中发现,但却依然进行保荐。
独立财经撰稿人曹中铭曾经撰文指出:在保荐上市过程中,重利益轻责任、重发行轻督导,是券商最具体的表现。这也是上市公司的质量越来越得不到保证的根本原因。
NO.3
海通证券 自卖自夸
首发家数:18家
质疑指数:★★★
保荐情况:一直以来,海通的保荐业务都比较平稳,但康芝药业事件彻底将海通证券推出了公众视野,并被媒体称为自卖自夸型的保荐商。
康芝药业上市于2010年5月26日,保荐机构是海通证券。海通证券在保荐康芝药业上市的同时,海通证券研究所却毫不避嫌,在该股上市后一个月左右便开始卖力推荐该股。
海通证券的第一篇研究报告写于2010年6月23日,公司的医药行业分析师江维娜首次给予康芝药业“买入”的投资评级,称其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儿童用药专业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主导产品尼美舒利在全国同类产品中销量第一,市占率逐年提升,将充分享受市场扩容”。时隔7天,6月30日,江维娜再次撰写调研报告强调“买入”评级。此后,几乎每隔两个月,海通证券便会发表一篇报告呼吁“买入”该股。
去年底今年初,康芝药业的尼美舒利陷入了不良反应漩涡,公司股价一落千丈。事件发生后,海通证券的另一位医药行业分析师丁频依然给出了“增持”的投资评级,直到今年5月25日,海通证券终于将评级修改为“中性”。
此外,记者还注意到,在海通证券2010年以来所保荐的项目中,已经有14只新股破发,破发率已经超过了70%。业绩变脸昭然若揭。
不过,有一个事实很清晰,那就是保荐业务已然成为海通证券的重要盈利途径。据统计,2010年,海通证券投行业务实现收入11.15 亿元,同比增长121.47%。公司全年完成IPO 项目12 个,承销金额254.25 亿元。
华泰证券证券行业分析师许国玉表示,在A 股市场持续扩容的背景下,预计公司投行业务仍将保持较高的景气度,投行业务仍将高速增长。
NO.4
高盛高华证券 颗粒无收
首发家数:0家
质疑指数:★★★
保荐情况:颗粒未收。这是高盛高华证券自去年以来交出的IPO首发保荐成绩单。作为戴着华尔街投行高盛帽子的高盛高华证券,这一成绩单显然很难被市场接受。
公开信息显示,高盛高华证券是由全球具有领先地位的投资银行高盛集团和其在中国地区的战略合作伙伴北京高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于2004 年12月共同出资组建。向客户提供广泛的投资银行服务,包括承销股票、债券与可转债等各类证券。2005年11月就已经获得了保荐人资格。
根据本报记者利用Wind数据进行的统计,自去年以来,高盛高华证券首发IPO家数为0,仅承销7个债券项目、一个配股项目和一个增发项目。在证券业协会的排名中,高盛高华在2009年券商股票及债券承销金额排名中降至第34位,虽然2010年地位有所提高,升至19位,但顶着高盛光坏的券商,市场不由地会质疑公司保荐A股上市公司的能力。
一家券商营业部的总经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于高盛高华证券的保荐能力有所保留,他说:“高盛高华的零收入,让市场产生质疑,可以理解。不过,承销成功发行的数量,与公司保荐人团队直接相关,但是选择项目的财务指标、股权结构、所处行业、发展前景等则是决定性因素。一个阶段承销数量多反映保荐人团队在一个阶段工作成果好,但是并不是判断团队实力的唯一标准,同样的一个阶段承销数量少也并不能说明实力就差。”
也有一部分分析人士指出,高盛高华作为合资券商,原本与中资券商投行走的就不是一条路。因为具有外资背景,又了解中国企业,高盛高华在海外企业并购和国内企业海外上市IPO方面的优势更为明显。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