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证券正文

人民币升值容易贬值难

作者:金水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09-01-10 22:10:00

摘要:人民币升值容易贬值难

 

    人民币升值容易贬值难。
    如果说人民币升值有被国际势力挟制的味道,那么,如今人民币贬值主动权回到了自己手里,却发觉人民币汇率陷入两难的境地。
    在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中,出口所占的比重最大,眼下要保经济增长,振兴受到金融风暴冲击的出口业是最直接的;之前,央行行长周小川曾表示不排除通过人民币贬值来刺激出口,保经济增长。人民币兑美元的价格在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前出现罕见的跌停,改变了汇改以来人民币升值的轨迹,首次出现下跌。
    这次人民币贬值的结果没有带来出口的好转,却带来了中国外汇储备跌破19000亿美元的消息,如此多的外汇储备已经形成一种负担,本来减少一点并不算什么,反而减轻了压力,有利于国际收支平衡;但是,人民币汇率贬值的预期一旦确立,可能引发资金外逃和30年改革开放积累的国民财富缩水,外汇储备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目前,金融风暴还没有完全过去,信心比黄金还重要,保持人民币稳定可以有效避免危机深入传导中国金融体系。
    我们看到,韩国、俄罗斯等国出现货币大幅度贬值,外汇储备急剧减少,社会财富迅速缩水,信心缺失甚至引发金融动荡;中国外汇储备数据大跌的消息一经公布就引发了市场对QFII撤离和资产价格继续下挫的担心,12月24日,上证指数出现深幅跳水。12月25日,商务部部长陈德铭表示,中国不会通过人民币贬值来刺激出口,这实际上显示人民币汇率政策已经陷入两难的境地。
    但是,让人担心的是出口会不会成为拉动经济的“摆设”,韩国和俄罗斯等货币已经大幅贬值,一旦度过眼前的危机,未来出口竞争力可能会远远超过中国,全球各国都在纷纷降息,寻求货币贬值,企图转嫁这场危机;如果人民币不贬值,那等于我们替别人吃药,为美国金融危机买单。
    选择人民币持续贬值刺激出口效果会如何呢?眼下的中国与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有些不一样,那时候,美国经济没有问题,如今,金融危机从美国爆发,美国经济遭受打击,需求在迅速恶化;而依靠人民币大幅度贬值刺激出口的效果至少在半年之后才能显现,在这场金融危机中倒闭的中国出口企业,生产能力也很难一下子恢复,选择人民币贬值刺激出口的效果很难评估。
    眼前,在危机中保持人民币稳定具有重大的现实利益,保证国民财富不缩水;中国是全球金融风暴中唯一拥有大量外汇和财政盈余的国家,这些钱可以用于刺激经济,发展内需,而全球大多数国家都陷入了流动性严重不足。
    从1980年到1990年,中国外汇储备突破100亿美元用了10年时间,而外汇储备突破1000亿美元用了6年时间。2006年底中国外汇储备首次突破10000亿美元,中国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主要是最近3年,仅2007年外汇储备就增加5000亿美元,尤其是2005年汇改人民币升值预期确立之后速度明显加快。这里面有以前逃往国外的国内灰色资金,有大量外资和热钱,大家都是冲着人民币升值来的;这也是中国股市在2006年到2007年形成超级大牛市的基础,楼市等各种资产价格形成迅速上涨的趋势,央行过去两年最忙碌的事就是应对流动性过剩;虽然这种趋势因为宏观调控和华尔街金融危机被打断,但资金并没有大规模撤离中国的迹象。而一旦人民币贬值,这些资金可能加速外逃,引发金融动荡。
    最近,中国开始尝试外贸以人民币结算,这为人民币走向国际自由兑换迈出了第一步,未来,人民币有望成为继美元、欧元、日元、英镑之后的全球重要货币,人民币汇率波动可能会选择市场定价,而不是单边的升值和贬值。从眼前来看,至少需要等美国经济开始恢复,消费出现回升,人民币贬值才具有现实作用,人民币的升值贬值需要权衡利弊,保证国家战略利益。
    人民币一旦保持稳定,股票和住房等各种资产价格也会稳定下来,依靠比较健康的金融服务体系拉动新一轮的投资和消费。
    2008年股市最活跃的一段岁末行情,ST股票从仙股时代的入口被拽回来重新鸡犬升天。本周蓝筹股再次遭遇抛压,大盘跳水,一些前期涨幅过大的股票进入调整期,场内炒作气氛开始减弱。受公司业绩和解禁潮高峰来临的影响,周五,大盘指数继续下探寻求支撑,尽管国资委主任李荣融表示占大小非解禁数量80%的央企不减持稳定了市场人心,但仍然阻挡不住机构现金过年的选择。在大盘调整过程中,反而是ST股票继续发飙,显示受解禁潮影响比较小的小盘股和重组股仍然是2009年投资的主流。临近年关,资金开始获利了结,基金应对年底分红,准备来年再战。

 

华夏时报订阅电话
北京(010-59250200)  (010-59250001) 上海(021)52890785  深圳(0755)81197099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局订阅电话:11185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