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资4月“抄底”踩错点 半年投资收益或受考验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胡金华 上海报道
5月资本市场的大跌,让一向“先知先觉”投资精准的保险资金也没踩准点。
5月30日,保监会公布今年1-4月份的保费收入数据,今年前4个月,保险资金资产总额达到5.3359万亿元,投资金额达到3.42257万亿元,银行存款额为1.5268万亿元。但根据保监会之前公布的今年一季度数据,今年前三月,保险资金投资总额为3.38993万亿元,银行存款为1.62571万亿元。
两份数据对比,不难看出,4月份,保险资金减少银行存款达到989亿元,增加投资326亿元。
虽然保险资金4月份大举进场,但资本市场并没有继续上扬,反而出现了大幅下探。
“今年复杂的经济形势以及居高不下的通胀情形,让资本市场下半年的走势充满了不确定性,险资4月加仓,5月股市却出现大跌,6月的行情尚不得而知,保险资金上半年的投资可谓正经受严峻考验。”6月1日,一家保险资产管理机构负责人如是坦言。
险资提前“搬家”失策
随着前4个月保险资金各项统计数据的披露,险资2011年投资路线图基本清晰,大致路径如下:今年1月,随着股指触底反弹,险资加大了投资力度,当月增加投资1291.13亿元,银行存款减少了300.95亿元;2月险资继续加仓,实现银行存款和投资双提升;3月股指出现冲高回落态势,险资大幅度提高银行存款力度;4月随着股指回落,险资又大胆加仓,提高投资力度。
有分析人士认为,4月份险资的大胆加仓可能失策了,因为5月所有板块基本都在往下跌,盘面资金显示净流出的迹象,5月保险资金能够在股市获得比较好收益的可能性不大。
数据显示,今年前3个月险资的银行存款占比32.4%;债券占比46.7%;证券投资基金占比5.6%;股票占比8.2%,较年初略有上升;长期股权投资占比3.6%;投资性房地产占比0.4%。
一季度,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为515亿元,平均收益率为1.07%。与公募基金收益率-3%、私募基金-0.47%以及券商集合理财产品-1.04%相比,保险资金一季度的投资收益率仍算可以。但如果与2008年-2010年同期相比,险资今年的收益率就有点逊色了。根据本报统计,2008年-2010年首季险资的投资收益分别为1.2%、1.4%以及1.23%。
在4月份,险资股票方面的加仓对象除了大消费概念外,主要增加了业绩持续看好,估值低分红能力强的银行股。
“现在说保险资金4月份会蒙受损失还过早,保险资金减少银行存款将近1000亿,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大额协议存款到期,然后转战债市。以及申购偏股型基金,还有超过300亿的资金直接流进了股市,此外,也不排除在千亿资金搬出银行后有相当一部分的资金流入保障房领域,现在上海、北京两大城市保险资金正在大举进入,规模达到800亿元,至少有500亿的资金未来可能都要投资保障房。”6月1日,申银万国一位保险分析师指出。
5月18日,中国平安和上海城投签署了投资保障房协议,平安将投资30亿元以债权形式进入上海保障型住房建设。5月28日,由太平洋保险牵头,包括太平洋保险、中国人寿、中国人保等7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将筹集700亿至800亿元的保险资金投向北京保障房建设,这两则消息印证了4月保险资金从银行流出的去向。
保费增速下滑
对于保险业来说,不利因素不只是资本市场的动荡不安,还有从4月开始的保费增速下滑态势。
保监会数据显示,4月累计保费收入5708亿元,环比增长1091亿元。其中,财险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539亿元,同比增长14.82%,环比增加406亿元。人身险实现原保费收入4169亿元。
此前三家保险巨头也发布了各自的保费收入。单就4月来说,中国人寿实现保费收入224亿元,同比下降1%,太保人寿实现保费55亿元,同比下降19%,中国平安的数据不具可比性,有分析师认为当月应是正增长。
对于三大保险股4月寿险保费增速下降,国泰君安保险分析师彭玉龙发布报告认为,除了银保影响进一步加深外,个险增长也有所放缓。一季度开门红冲刺后,4月动能减弱,预期第二季的保费增长仍处于徘徊状态。
记者也了解到,保监会虽未公布4月份险资的投资收益情况,不过从与投资收益关联度密切的万能险结算利率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4月份,平安寿险、中国人寿、太保寿险、新华人寿和泰康人寿的万能险结算利率分别为3.88%、4.05%、4.05%、4%和4.2%,与此前相比均未有提升。一般来讲,万能险结算利率以3年或5年期银行存款利率为参照,此次加息周期中万能险结算利率并未跟随银行存款利率上调,显示了保险公司投资收益的困境。
“分红险、万能险以及投连险的结算利率都在左右保费市场,现在分红水平以及结算利率都未见长,万能险甚至没有随着央行数次加息而上涨,这说明无论是银保还是个险渠道,收益不高影响市场购买保险的欲望。”6月2日,一家保险公司营销负责人称。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