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现场目击者眼中的金融危机

作者:李正信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08-12-26 21:46:00

摘要:现场目击者眼中的金融危机

 

华盛顿特约撰稿人 李正信

一、 经济衰退四部曲
    2008年年初,美国的房地产泡沫继续破灭。尽管不少人对次贷危机的深度和广度的担忧加深,但延续了两年的房地产低迷仍是经济界关心的主要问题。尽管这样,有人却已开始根据以往房地产泡沫破灭的周期推算,预测房地产衰退正在接近低谷。美联储也有被假象愚弄的嫌疑,3月前后,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开始向外界暗示其微调货币政策方向的意图,试图降低应对经济衰退的优先程度,转而把更多的注意力向防范通胀转移。
    在人们开始放松警惕的时刻,房地产业内的泡沫进一步破灭,大量的次级贷款者因无法支撑房贷而纷纷破产,使早就极为严重的次贷危机急速浮上台面。次贷危机像狂风暴雨一样向美国乃至全球的金融业袭来。被掩盖了的残酷事实是,由于这类不良贷款在近年来缺乏政府有效监管的情况下,大都被一层层重复打包,包装成所谓的新型资本市场商品,在华尔街乃至全球金融市场反复倒卖。到五六月间,美国政府内外普遍意识到次贷规模的庞大及其对金融行业负面影响的严重性,但程度到底有多深,没有人能说清楚。
    可与上世纪30年代相提并论的21世纪金融海啸,终于在2008年下半年开始,以翻江倒海之势肆虐着美国一个个行业,华尔街一座座金融大厦在重压下终于开始坍塌。7月,有美国政府支持的房地产贷款巨头房利美和房地美先期宣告进入紧急状况,政府如不马上救援,两房将很快轰然倒塌。美国财长保尔森和美联储主席伯南克领导的救火团队,被迫在第一时间出台抢救方案,使在死亡线上挣扎的两房与死神擦肩而过。
    两房的困境,仅是美国金融海啸的前奏曲。进入9月,雷曼兄弟公司的倒闭,加之多家巨型金融机构如美林、高盛、花旗、美国国际集团等纷纷告急,一场自大萧条以来最惨烈的金融海啸,在华尔街乃至在全球金融业内肆虐。整个西方金融体系都面临被华尔街金融黑洞吞没的危险。为此,美国政府一次次出台紧急方案,向金融机构注资,试图力挽狂澜。在政府的救火措施下,多数金融机构暂时躲过了破产的厄运,上百年的金融老店得以残喘,但海啸冲击下的美国金融业狼藉一片,华尔街惨不忍睹,道琼斯股指半年内暴跌48%上下。时至今日,不但众多的银行、金融机构仍在困境中挣扎、舔伤,在国际金融体系中一直坐头把交椅的美国金融利益集团,其在未来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也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削弱。
    年末,美国权威的全美经济研究局宣布,一场深刻的经济危机自2007年12月就已降临。实际上,美国的决策者和经济专家早就开始担心,华尔街海啸必不可免地要对美国的实体经济形成严重打击,最终导致美国整体经济衰退。2008年四季度的形势发展进一步证实了人们的担忧。金融海啸让银行界风声鹤唳,银行间相互惜贷,谁都怀疑或担心其他银行离倒闭不远,深怕自己借给其他金融机构的资金有去无回。更为严重的是,银行对实体经济的贷款门槛急剧拉高,对消费者的信贷闸门纷纷关闭。在美国,实体企业每天都需数以十亿计的现金周转,流通性停滞一个礼拜,大量的实体企业就只好关门大吉。而实体经济一旦大面积倒塌,必然带来全国性的大失业、大衰退、大危机,后果不堪设想。
    美国政府和民主党主导的国会,力主用美国纳税人的钱,来拯救圣诞节前就可能倒闭的通用和克莱斯勒两大美国汽车公司。白宫和国会的担心是,本身及相关企业雇工高达上百万人员的美国汽车业一旦倒闭,不但美国的失业率将因此急剧上升到历史高位,其对美国资本市场、消费者,乃至几乎所有方面形成的心理打击,很可能导致美国经济出现通货紧缩等高度危险局面,从而使美国经济从大衰退进一步跌入大萧条,甚至让全球经济都面临重蹈上世纪30年代覆辙的威胁。
    为防止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在本世纪内重演,美国政府先后紧急推出7000亿美元的救市方案等一系列措施,财政部等经济决策部门在布什的直接参与下,直到圣诞节前一周,仍在与三大汽车公司就拯救资金进行讨价还价。美联储更是一直处于2008年金融和经济风暴的风口浪尖上。一波波减息及不断向资本市场注资等大幅度货币放松政策,虽然避免了资本市场暂时的崩溃,但货币及财政政策最终究竟效果如何,人们仍在密切关注。
    为进一步降低资本市场等方面的悲观情绪,美联储在12月17日公开市场委员会例行会议上决定,把央行利率从已经很低的1%,大幅削减0.75%,降到历史新低的0.25%。美联储要借此向美国乃至全球资本市场等金融和经济各界发出的信号是,美国政府将全力以赴,采用政府可以采取的所有措施,挽救美国经济。即使这样,美国华尔街股市也只在当天大幅上升后,第二天就因投资者信心不足而又大幅回落。
    时至今日,尽管股市波动的幅度在减小,但人们仍不敢断定美国资本市场何时可真正触底。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确信,美国实体经济的困境才开始显露,2009年上半年将是实体企业大批倒闭,面临困境的最艰苦阶段。届时人们回头再看,将不难得出的结论是,此次金融及实体经济衰退的深度、时限、广度,乃至对社会各个层面的破坏,将远远超过近30年来的历次危机。
    2009年,美国经济前景仍不容乐观,即使到2009年下半年经济开始走出衰退,但恢复的力度和速度,都可能低于人们的期待,如2008年11月份已高达16年之最的失业率,即使在2009年下半年经济开始恢复的初期阶段,仍有可能进一步攀升到8%上下。可以断定的是,美国消费者要熬到磨难的尽头,还有不少时日需要苦苦忍受。


二、危机对中、美的重大影响
    历史规律表明,陷入经济危机中的任何政府,都会面临不断上升的社会压力,内外政策回旋余地势必大幅缩小,在对外关系中更要保护自身利益。为此,国家间关系更容易走向微妙、紧张,极端情况下甚至会诱发战争。从近中期来看,经济危机下的国家关系规律也将对中美经贸关系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效应。
    首先,失业率的进一步上升,将诱使2009年的美国政府在对华经贸政策上做更多的文章。近一两年来,由于金融业日益占据美国对华政策制定的主导地位,布什政府把开放中国资本市场逐步提升为美国对华经贸政策的第一优先,从而也导致美国制造业要求人民币加速升值步伐的呼声明显降低。然而,随着美国实体经济的进一步衰退,美国的就业形势将继续恶化,2009年上半年受此打击最大的将是制造业等实体经济。这在让众多制造等行业内的普通百姓面临更大生存困境的同时,也自然而然地提升了失业对奥巴马政府的国内政治压力。与此同时,高失业率还将刺激美国制造等行业的领导层,为转移民众的批评而在国际间寻找替罪羊,尤其是要把指责的目标转向中国等发展中经济大国。
    从美国国内政治的角度看,与共和党相比,民主党与制造等实体经济行业的渊源更深,制造业内大量的蓝领工人是奥巴马竞选获胜的一大票仓,制造业内的多数企业,竞选期间给奥巴马的捐款,远超过他们支持共和党的比例。为此,奥巴马上台后要把制造等行业的经济诉求摆在政策优先位置,将是顺理成章之事了。
    实际上,奥巴马竞选期间不但明确表示,他上台后的第一政策优先将是缓解失业压力,且多次暗示要就人民币汇率等对美国实体经济就业形势形成负面影响的问题做文章。在奥巴马经贸候任高官的团队里更有不少人相信,提升人民币汇率是把美国制造等行业的就业机会,继续留在美国国内的重要途径。在他们看来,通过压迫人民币升值,可提升美国制造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降低中国产品在美国市场上的占有份额,从而扩大美国国内相关行业的就业机会。
    到目前为止的多种迹象表明,2009年实体经济形势继续恶化下的奥巴马政府,将在国内经济和利益集团政治压力下,就部分对华经贸政策采取比布什政府要强硬的政策,如要求人民币进一步升值;敦促中国加大力度刺激其国内需求以提高美国商品出口中国的比例,以及酝酿对中美企业均采取新的进出口课税等惩罚性措施,以阻止美国的劳动力密集型就业机会继续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转移。
    其次,经济危机压力下的中美经贸摩擦会在一定时期内趋于频繁,少数案例甚至会相对激烈。奥巴马的经贸团队在竞选期间,就曾多次批评布什政府在强制落实国际经贸协议乃至中美双边协议方面态度不够坚决;另外,经济危机使美国企业竞争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将不断压缩美相关企业对中国产品进入美国市场的容忍度。为此,美国向世界贸易组织等经贸仲裁机构诉讼中国政府及企业的案例将呈上升趋势,就关税、产品倾销等分歧进行制裁威胁,乃至冒两国经贸关系下滑风险而坚持实施制裁措施的案例将增多。
    第三,2009年上半年,美国金融利益集团的关注力将更多集中在如何收拾华尔街金融海啸的残局方面。尽管这已经使美国资本市场更有求于手握两万亿外汇存底的中国,但美国金融利益集团要求中国进一步开放资本市场这一对外金融战略方向不会改变,尤其是如果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模式如能得以延续,财政部长领导下的美国对话团队,下阶段势必仍将紧扣金融话题,以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