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地方债,你敢买吗?

作者:程凯

来源:

发布时间:2011-04-22 22:51:00

摘要:听话听音,尤其弦外之音。

■程凯

   听话听音,尤其弦外之音。话说央行行长周小川4月18日晚在清华大学演讲,清华办一个金融讲坛不是多大的事,但有了周行长讲话就注定没有小事。
    第二天,大部分媒体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了外汇储备上。周行长讲:“外汇储备已经超过了我国需要的合理水平,外汇积累过多,导致市场流动性过多,也增加了央行对冲工作的压力。”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自然是热门,但毕竟是老话题,要解决外汇储备难题也非一日之功,牵扯到人民币升值的速度,也牵扯到人民币自由兑换的进度。因此,这条所谓的新闻其实并不新,周行长哪天都在为这3万亿发愁。
    除了外汇储备,还是有少数细心的媒体关注了周行长4月18日晚发言谈及的另一件事,一个暗示着未来的一种重大变化的话题:地方政府发市政债。
    先厘清一些概念,在所谓的宏观经济政策里,归根到底只有两类:一个是货币政策,归央行操作;一个是财政政策,包括支出和税收,其中发国债也就是中央政府债券是财政部的事。周行长如果讲外汇储备,算是分内之事,如果谈发地方债,是不是在替他人操心呢?
    说是也是,央行行长讲地方发债不是分内事,所以不具权威性,只能算建议或个人观点;说不是也不是,地方如果不能通过发债来解决发展问题,就只能依赖银行资金,一旦地方风险控制不好,危害的是整个金融系统稳定,影响的是央行货币政策的效果。
    周小川最担心的就是地方融资平台风险。2008年为了应对金融危机,中央政府启动了一揽子刺激经济的计划,地方政府大量借用地方融资平台筹集资金,其中大部分银行进行了合规审查,但仍有少部分银行没有进行尽职审查,积累了一定的风险。
    怎么办?从央行行长的专业角度周小川提出了建议,他认为,融资平台风险实际上就是某种变相的市政债,与其如此,不如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债,通过金融市场给债券定价、评价风险,形成不同城市债券不同价格,这就形成不同的约束力和评级。
    “目前我国还没有市政债,但是讨论在积极进行中。央行将推进金融市场对于市政债的定价能力,通过定价和评级产生约束机制。”
    周行长是当然的市场派,他详细说明了市场如何给北京、上海或广州这样不同的城市解决市政债定价的问题,但是,假如真有城市发市政债,市场上的参与者会买账吗?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在《华夏时报》、新浪和腾讯官方微博上都发起了讨论和投票:“各位,国债你敢买,地方债你敢买吗。”
    结果如何呢?经过粉丝和听众们的积极参与和投票,24小时之后,我们得到了一个大致的支持率数据。在全部参与表态者中,表示“敢”的约占20%;表示“不敢”的约占30%;未明确表示敢但质疑地方发债的约占40%。三个阵营的代表分别是北京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赵晓、《华夏时报》总编辑水皮、著名律师马光远。
    水皮总编辑的评论是“不敢,除非是高利贷”,既然地方政府不可能发高利贷,结果当然是对于地方债持非常谨慎的态度;马光远的解释是,地方发债的前提是地方政府能够独立负责任;赵晓的评论则非常幽默,“没有不敢买的东东,只有不愿买的价格”,大体上觉得地方债还是有利可图的投资。
    除了三位代表人物,参与评论的粉丝和听众大体上还是对地方发债持有怀疑态度。
    一位粉丝说:“感觉发行地方债的时机还不成熟,要发行的前提是中央政府要审核地方政府的发行资格,监督资金的使用流向以及到时的偿付能力,否则只会助长地方政府乱发债来取得资金,到时钱乱花无力偿还时,又得靠中央政府来收拾烂摊子还债,反而添乱。”
    还有一位粉丝说:“敢不敢买,要看地方政府有没有清偿能力,还款来源在哪里。托高房价的福,这些年地方政府的收入(包括税收以及非税收收入)很大比重来源于土地,如果房价一降,估计得重返拖欠中小学教师工资的老路,到时谁还顾得上还你什么债券本息?”
    一句话,敢买的人是相信地方政府的信用,不敢买的人是不相信地方政府的信用,而这正是周小川提出来由市场定价来发债的基础,有高信用的地方政府能以便宜的价格发出债券,信用低的政府将付出更高的利息或者根本发不出债去。
    地方政府发债的关键,是拿什么来还本付息,有了这个基础,才有可能考虑债券发行的价格问题。在目前财政收入上中央政府拿大头地方政府拿小头的状态下,地方政府一旦要发债,还本付息的收入究竟要来自哪里呢?
    这些问题你我想得到,提出建议的周小川行长自然也想得到,而且想得很清楚。周行长的方案是:如果市政债和财产税搭配,可以有效地解决城镇化建设的成本约束问题,也可以防范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风险。“未来的钱,现在使用”,“从城镇化发展趋势看,未来市政债和财产税搭配,可较好地助力城镇化。财产税可依靠房产税形式推行,也可单独设立新税种。”
    这能引发更多更大的联想,究竟什么是财产税,最大的财产是什么?我们要追问的可能不仅是“地方债你敢不敢买”的问题,而是要追问“上海和重庆的房产税试点会不会变?针对房产交易环节中的资本利得税会不会成为一个选项?”
    4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2011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一句“调整完善房地产相关税收政策”更是耐人寻味。走着瞧吧!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