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替信贷社会融资规模亮相引争议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杨中华 北京报道
在中央工作会议中首次提出的新指标——社会融资规模,终于揭开了神秘面纱。
4月14日,央行发布今年一季度金融数据,并首次提道,2010年,社会融资规模为14.27万亿,2011年第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为4.19万亿。
在统计数据报告中,首次亮相的社会融资规模的结构包括了人民币贷款、外币贷款等7项融资方式的数据,占到社会融资规模总量的97.6%。
央行统计司司长盛松成指出,条件成熟之后,央行将会按月度来公布社会融资规模。如果按照目前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节奏,那么今年的社会融资规模很可能会是在14万亿左右。
疑问也随之而来。社会融资规模的标准和构成是什么,是否还有指标尚未纳入?怎么拟定才能够很好地辅助经济的发展?
但中国社科院经济学博士付立春接受《华夏时报》采访时却认为,央行开始引入社会融资规模作为调控的中介工具,是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一种有益尝试,也体现出实体经济对金融体系的资金需求。
指标首发尚需完善
4月14日,央行发布第一季度金融数据报告显示,从2002年到2010年,我国社会融资规模由2万亿增长到了14.27万亿,年均增长27.8%,比同期人民币各项贷款年均增速高9.4个百分点。2011年第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达到了4.19万亿。
监管层不拟定今年信贷总量目标,转而公布社会融资规模,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日前在部署今年一季度工作时也强调“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和节奏”。那何为“合理”?
建设银行高级经理赵庆明认为,在央行给出的数据报告中,并没有提到怎么设定社会融资规模,但是却给出了社会融资规模与GDP的比例,那么,社会融资规模的设定可能会与GDP、固定资产投资以及CPI等有关。
付立春解释道,这是央行首次公布社会融资规模的数值,但其具体测算标准却未公布。央行可能会根据每个季度或者每月的经济形势走势,来拟定合适的社会融资规模。
盛松成撰文指出,我国社会融资规模与GDP、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CPI的关系更紧密,相关性显著优于新增人民币贷款。
而在4月14日的发布会上,盛松成推算,按照目前的趋势,2011年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则可能是14万亿元。
在发布会中,央行不仅公布了社会融资规模的大小,还公布了社会融资规模的部分构成。
从数据统计中可以看出,社会融资规模包括了人民币贷款、外币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债券和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七大项。在第一季度的社会融资规模中,上述7项占到总规模的97.6%。
但也有质疑,为何没有把外汇占款、民间金融等其他指标纳入其中?
赵庆明指出,社会融资规模,体现了实体经济从整个金融体系中所取得的资金,而外汇占款刚好是其对立面,不能够纳入到社会融资规模的体系当中。对于民间金融来说,首先,官方并没有给予民间金融一个合规的身份,那么它就不会出现在央行发布的金融数据报告当中。再者,民间金融统计相对复杂,并且规模相对较小。
信贷均衡紧缩依旧
社会融资总规模是央行在融资结构逐步多元化的背景下,进一步拓宽货币政策的关注面和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一种有益尝试。从已公布的数据来看,今年一季度社会融资总规模比去年同期略少,基本保持稳定。
那社会融资规模能否逐步取代信贷规模,成为货币政策实施的主要标的物?
“虽然贷款和银行承兑汇票占社会融资总额的比重逐步下降,但仍在70%以上,银行在社会总融资中仍占据主导地位。”交行金融研究中心鄂永健博士认为,加之,以社会融资总量为中介目标实施货币政策,需要较为市场化的利率形成机制和更为优化的金融监管体制。
一季度信贷投放节奏还是符合预期的。赵庆明认为,在央行和银监会的调控下,前三个月的信贷投放还比较均衡。虽然今年没有新增信贷总体规模,但是市场大体认为信贷区间为7万亿-7.5万亿之间,如果按照7万亿计算的话,那么第一季度的2.24万亿大约占比为32%,还是跟监管层设定的“3∶3∶2∶2”的投放节奏相符。
中金研报指出,3月份的信贷数据低于市场预期,显示出紧缩的货币政策依然持续。3月份M2的同比增速为16.6%,高于2月份的15.7%,但是如果把统计口径的改变考虑进去的话,那么3月份的M2的同比增速并未出现大幅反弹。
“信贷规模依然是在紧缩的条件下投放,并且紧缩的货币政策还会持续一段时间。而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依然有上调的空间。”赵庆明指出。
在央行公布的金融数据中,3月份的央行口径的外汇占款是4074亿元。赵庆明认为,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外汇占款会维持在2000亿到4000亿元之间。先前,在对冲外汇占款中,存款准备金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如果未来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比较均衡,央行可能不会很频繁地使用存款准备金率来回笼市场中的流动性。
对于加息,赵庆明解释道,在未来一段时间还是有加息的可能性,并且欧洲也已经提高基准利率。预期今年会加息2—3次,但是由于今年的通货膨胀相对比较严重难以预测,很难实现正利率的状况。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