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均指标渐近 贷存比或超标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刘飞 北京报道
月初猛投放、月末猛揽储,银行喜爱的这种“猫鼠赛跑”游戏即将被终结,日均贷存比指标,已经渐行渐近。
4月12日,光大银行业绩发布会上计财部总经理陈昱称,银监会可能从6月份开始会对日均贷存比进行监测,现在是一个积累阶段。
截至2010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款比例为69.4%,比年初下降0.10个百分点。从目前已经公布的年报来看,13家上市银行中已有8家贷存比超过70%,逼近75%的监管红线。
“虽然年报显示各家银行未突破监管要求,但其实在按月或日的贷存比统计数据中,不少银行已经超标。”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分析师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季末、月末、年末统计时点的数据难免有揽储后存款数据有水分的嫌疑,日均贷存比监测实施将会挤出这部分水分。
记者从多位分析师处了解到,贷存比新政对大行基本没有影响,而对于中小行信贷增量和业绩存在负面影响。兴业证券研究报告称,中小银行全年新增贷款规模将下滑5%左右,由此粗略测算,预计中小行应贷款规模缩小使得年利润约下降53亿元。
贷存比“瘦身”后或超标
在连续两年的巨额贷款后,银行存款资源日益稀缺,大佬们也慢慢患上了“贫血症”,2010年下半年以来,多家银行一直打出“存款立行”的口号。
2010年以来银行的贷存比普遍出现了上升,并一直处于高位。
刚刚公布的2010年年报显示,13家上市银行中已有8家贷存比超过70%。
不仅是中小股份制银行,大型商业银行也开始出现贷存比超过70%的现象,其中交通银行和中国银行贷存比为72.10%和70.2%,贷存比压力升高已经成为一种银行业的普遍现象。
多位银行客户表示,每到月末、季末、年末,揽储信息就铺天盖地。商业银行为了降低贷存比,往往通过高息揽储和有奖储蓄等方式,暂时性地大幅提高存款余额。到了每个月的中上旬资金面偏松,再集中投放信贷。
“不断提高的资本金、持续上调的存款准备金率和即将实施的日均贷存比,三重压力下银行不得不收紧钱袋子,放缓投放速度。”接近监管层的人士对记者还表示,日均贷存比考核机制高悬在头顶上,银行不能再集中某个月初、某个季度发放贷款了,否则会造成超标局面。
目前,大型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已经达到了20%的历史高位,日均贷存比要达到75%,银行可用资金减少。上述分析师表示,月初放贷后月末加大揽储力度,做小贷存比的日子或将一去不复返了,目前贷存比较高的中小型银行影响较大。
“日均贷存比要达标,要么增加存款增量,做大分母,要么降低贷款增量,缩小分子。”一家股份制银行客户经理王斌(化名)对记者表示,各家都要达标,存款增量难以做大,我们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了。
而在存款不能有效增长时,要使日均贷存比考核达标就要降低贷款增量,银行放贷能力会受到抑制。
中国银行战略发展部副总经理宗良也表示,一些中小银行网点较少、品牌较弱、吸储能力较差,一旦达不到监管要求,就不得不面临削减新增信贷的局面。
中小行利润约下降53亿
“6月起监管层将实施日均贷存比监测,这对股份制银行流动性产生压力,存款压力更大。”陈昱还表示,光大银行一季度数据显示其信贷投放平稳,基本达标,只有个别时点有所突破。
除上述三重压力外,信贷投放过快贷存比超标还将招致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惩罚。2010年10月六家大中型银行被上调差别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2011年2月传出央行已对40多家信贷增长过快的地方金融机构实施了差别准备金要求。
“除被上调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外,银行的贷存比不达标,监管部门还会对银行开展新业务、增设新设机构和新增人员进行控制。”王斌如是表示。
在日均贷存比达标压力下,商业银行不得不对新增贷款规模进行严格控制,以防碰触到监管红线。
兴业证券研究报告称,根据银行业研究员测算,该政策对大银行影响不大,但中小银行全年新增贷款规模将下滑5%左右。
往年的经验显示,四大行全年新增贷款的规模约占整个银行业新增贷款规模的40%至50%。股份制银行净息差约处于2.45%至2.50%的区间。
按新增贷款规模为7万亿计算,中小银行新增贷款规模约3.5万亿至4.2万亿,全年新增贷款规模下滑约1750亿至2100亿。按净息差2.5%计算,中小银行年利润下降约43.8亿至52.5亿。
规模扩张之门即将关闭,中小银行不得不扎紧口袋,平稳、有序地控制好投放节奏。而一味地提高“议价空间”,在金融结构激烈的竞争中终会黯然失色,信贷扩张继续做大做强似乎越来越难。
在此情况下,银行业转型迫在眉睫。商务部中国企业走出去研究中心顾问吴东华认为,中小银行信贷之路已到尽头,但是可以走银行业的多元化协同效应之路。
吴东华表示,金融租赁是不受贷存比限制的,中小银行通过金融租赁来让企业入股达到新型银企合作;中小银行要成立一个企业发展战略咨询部,提供企业的海外投资、采购、外贸等方向的咨询。
吴东华进一步说明,银行在日均贷存比面前只能被动应对,而协同效应和全方位服务的银行能摆脱日均贷存比的桎梏,能主动地去开辟自己的第二、第三战场等。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