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增发28亿元 助力轿车业务扭亏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翟亚男 北京报道
江淮汽车日前在披露2010年年报的同时,2011年两大核心投资项目也浮出水面,其中增发28亿元扩建B级车生产线,表明江淮汽车继续大力度投入乘用车的决心。
根据江淮汽车发布的2010年年报,2010年净利润为11.76亿元,同比增长244%。销量增幅居行业前列的轻卡、MPV仍是公司规模和效益的双支柱,轿车和重卡业务也有良好的表现,轿车销量为116500辆,同比增长77.57%;重卡24553辆,同比增长89.41%。
在此基础上,江淮汽车日前表示,将公开增发不超过1.5亿股,募资不超过28亿元,主要用于公司乘用车基地扩建以及公司年产20万台高性能汽油发动机两大项目;同时预计再投入9.7亿元资金主要用于轻型载货汽车零部件(迁建)项目、中重卡项目及产能提升、研发能力提升等项目。江淮汽车一内部人士表示,轿车和重卡是江淮汽车的又一个转型。目前,江淮汽车已经形成同悦、和悦、宾悦等多个平台、产品架构相对完整的乘用车体系。重卡也通过与国际知名企业的合作,在技术上取得了突破。
轿车业务有望盈利
有分析指出,根据公开的销量、价格来测算,至2010年上半年,江淮的轿车业务仍亏损3亿元左右。对此,江淮相关发言人称,截至2010年底,江淮已在轿车业务上基本实现盈亏平衡,2011年初则实现了微利。
“由于去年轿车和悦和同悦模具摊销等费用影响了轿车的盈利,2010年轿车业绩或仍将大幅亏损,但2011年预计在内需及出口共同促进下,轿车业务很高概率可望实现扭亏。”申银万国汽车行业首席分析师姜雪晴认为,江淮汽车将是今年业绩向上弹性最大的公司。
国金证券分析认为,江淮汽车选择继续投入乘用车,主要是因为公司乘用车产能未来难以满足增长要求。江淮当前乘用车产能为24万辆,而2010年乘用车销量已突破20万辆,扩充产能确实势在必行,而增发的完成也将有利于公司乘用车业务的继续快速发展。
在2009年4月的上海车展上,江淮汽车发表了“大乘用车战略”,宣布要全面实施汽车整车和关键总成件的产品发展规划,逐步完善MPV、SUV及C、B、A、A0级轿车六大乘用车平台,此举在业内引起重大反响。仅19个月后,江淮汽车已经基本实现了整体布局,并且取得了显著效果。
据江淮汽车一内部人士透露,江淮乘用车基地扩建项目已正式启动,整个项目预计在2012年底全部竣工投产,全部达产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153.4亿元。据悉,新扩建的乘用车基地投产后,将主要以B级车为主。目前定位于和悦1.5到1.6排量,2.6米到2.7米轴距的车型为主。
按照江淮的“十二五”计划,乘用车在百万辆销售目标中的比例将从目前的不到1/2增加至2/3。届时,江淮的乘用车产能将接近60万辆的目标。
与此同时,28亿资金中的6.6亿元将用于产能20万台的1.5升TGDI/MPI高性能汽油发动机的生产线建设,旨在提高现有B平台乘用车的技术性能和产品市场竞争力。目前,江淮利用自有资金建设的年产10万台的DCT变速箱项目正在建设中。相关负责人称,“高效发动机、自动变速箱,这些核心的技术一旦突破将有决定意义。”
商用车业务进入成熟期
2010年,江淮汽车实现了100万辆轻卡下线的目标。对此,全国人大代表、江淮集团董事长左延安在两会期间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个成绩还是不错的。”“江淮商用车在轻卡这一细分市场的表现还是可以的。在重卡和中卡方面,一汽和东风占据了非常大的优势,这是中重卡业务刚刚起步的江淮所无法相比的。我们很高兴地看到,江淮在轻卡方面保持了领先地位。目前,我们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行。”他解释道。2010年,江淮商用车业务同比增长30%,成为继东风、一汽、福田之后销量最大的商用车企业。
“在江淮汽车定位中,我们一向是以商用车为基础,以乘用车为发展战略,这两个基本定位不会变;在乘用车的发展成长过程中轿车应该要占据主力位置。”江淮汽车管理层表示。2010年9月江淮汽车与美国纳威司达公司签署《发动机合资项目》协议,面对国内已有的潍柴、玉柴等竞争压力,江淮并没有太紧张。左延安表示,在柴油机方面,技术上都越来越接近,各有优势。
对于2011年的商用车发展,左延安表示,新一年的目标就是品牌架构将更加清晰,包括高端、中端和新机型,分属的三个网络也将更加成熟,使品牌传播更加精准,在细分市场上巩固和发挥品牌优势。
另悉,巴西市场目前已经成为江淮汽车出口的重要增长点。据江淮汽车介绍,江淮产品在巴西很畅销,目前的订单已经排到了4月份,累计订单已经超过1万辆。据了解,2009年江淮汽车和巴西实力最强的SHC公司签署了《独家经销协议》,未来10年内将向巴西市场出口62万辆汽车。此外,“十二五”期间,江淮汽车出口业务将全面跃升,计划在海外建立9个组装工厂,总产能将达30万辆。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