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准率每提高0.5% 四大行每年缩利20亿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钱秋君 北京报道
近日,《华夏时报》独家获悉,某大型国有大行内部关于“存款准备金率压力测试”测算显示,差别准备金率每提高0.5个百分点,该行每年将会有近4亿元利润受影响。市场人士估计,存款准备金率每提高0.5个百分点,四大行大约会减少利润20亿元,去年以来已经累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9次,四大行一年减少利润约180亿元。这也是商业银行与央行宏观调控博弈的直接代价。
3月25日,中行年报披露会上,该行行长李礼辉表示,央行每提高0.5个百分点存准率,该行仅减少利润1.5亿,业内人士称,这一说法“很保守”。
随后,包括国泰君安、中金公司研究部在内的多家券商均发布研究报告称,每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对银行盈利的负面影响为0.6%左右。“尽管根据测算显示此次上调对银行直接影响有限,但也不容乐观。”上述报告均认为,“未来存款准备金率还有上升的空间,累积效应随之上升,影响会叠加。”
准备金率每上调0.5%
大行利润损失4亿元
根据央行公布数据显示,1月新增贷款高达1.04万亿亿元,这就招致央行1月19日、2月24日两提存款准备金率。彼时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升至19.50%,而中小型金融机构升至16.00%。随后2月新增贷款下降为5356亿元。
但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冲动不减。由于前2个月合计信贷规模超出预期,央行再次进行“窗口指导“,要求银行控制投放节奏。
以四大行为例,对于一季度新增贷款给予“工行规模最高达到2000亿元,建行中行分别不高于1900亿元,而对于2010年刚刚上市的农行则给予不到1400亿元的额度”。接近某国有银行人士告诉记者。这样一来对于四大国有银行,一季度新增贷款总额应该控制在7200亿元左右。
如若按照央行对一季度四大行的信贷规模推算,整个金融机构一季度信贷规模应该在1.5万亿元左右。此时对比1、2月新增贷款规模,留给3月的新增信贷规模已所剩无几。“央行指导规模会留有余地。过去每次都会超量。”一位接近央行的知情人士表示。
有人踩油门,有人就必须要踩刹车。刹车的当然是央行。3月19日晚间央行宣布,从2011年3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而此次上调离上次上调(2月24日)仅隔一个月,也是央行年内第三次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此次上调后,我国大型金融机构和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已经分别高达20%和16.5%的历史高位。
此次上调后,工行、农行、建行由于2010年10月份单独上调的期限已经到期后又继续差别上调0.5个百分点,所以存款准备金率依旧为20.5%,中行由于差别调整到期后被取消,所以为20%。
事实上,从2010年底起监管层就将差别准备金率制度常规化,制定了公式。其中,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流动性状况、杠杆、拨备、审计结论、信用评级、内控水平、信贷政策的执行情况等都将作为参考系数,逆周期资本、系统性重要机构的资本等因素亦被纳入。
“理论上会实行月度调整差别准备金率。”上述接近央行人士表示。而事实也的确如此,仅2011年前三个月,央行就三动存款准备金。
而记者采访的多位银行人士坦言,相比较以往信贷规模控制,差别准备金率更能直接影响银行利润,银行会心存顾忌。
据某国有大行内部关于“存款准备金率压力测试”测算,差别准备金率每提高0.5个百分点,该行将会损失近4亿元利润。“事实上,相比起每次提高准备金冻结大约3000亿元数额来说,4亿就显得微不足道了。”上述某国有大行人士坦言。
据上海证券研究报告显示,若存款准备金从央票和债券调拨,则对银行利率的影响约为0.3%。假设存款准备金从1年期贷款调拨,则对当期净利润的影响约为0.6%。
多个券商分析报告认为,央行仍有可能继续上调2-4次存款准备金率,大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可能上升到21%-22%,再考虑到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应用,大银行的实际存款准备金率可能达到23%-25%。
双边调控
银行压力重重
事实上,从2010年初开始,央行就对部分信贷投放超标的银行实施差别准备金率,到年底已经成为监管层的共识,未来希望通过更加公开透明的政策监管工具,实施更为精细具体的货币调控。
首先是央行要求各家银行根据此前下发的差别准备金率的测算公式,测算各自符合标准的信贷规模。动态调整的重点是,细化到具体金融机构对整个偏离程度的影响。如果银行某一阶段的资本充足率达不到监管层“合理审慎”的要求,就需要缴纳惩罚性的差别准备金。
“我们行已经逐一下达通知,在2月底已经下达通知要求在季末务必把规模押回来。”上述国有大行人士告诉记者。而原因是,如果分行超额放贷就会扣除相应绩效款;如果总行因此受到监管层的差别准备金惩罚,相应损失会下放到对应超标分行身上。
上述接近央行人士表示:“央行希望的是合理、适度、平稳的投放,特别是上半年进度要给下半年留余地,谨防上半年猛投、下半年没额度通过各种途径腾额度。”
对此,央行也打预防针式警告:“各行应当整体细化统筹,避免对资产管理以及利润造成不良影响。”而监管层能接受的是,在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8%的前提下,今年信贷增速控制在15%左右。
以四大行为例,此前坊间传闻2011年新增贷款规模分别为:工行8800亿元,建行7500亿元,农行6200亿元,中行6000亿元以上,合计28500亿元。“这也基本符合监管层预期。”上述某国有大行人士表示。
而银监会正在讨论调整不良贷款的监管思路,会重点监管风险领域的信贷投放情况。
事实上,自从2010年,银监会被赋予了信贷投放的调控职能以来,其资本监管工具的约束更为刚性,所以一直饱受存款增长压力的商业银行,在信贷新增投放上也不敢贸然激进。
上述某国有银行人士说明,这主要是从去年10月份银监会提出“逆周期监管和微观风险监管”,其中包括建立动态拨备、动态资本管理,一旦触到底线,就会面临处罚。这更有效调节商业银行投放节奏,而投放速度也更可控。
面对央行与银监会同时发力的局面,银行也在权衡,如若犯规,从紧的调控工具叠加使用,影响如何。而监管层权衡的是,如若调控用力过度,是否会出现新的问题。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