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釜底抽薪”打工大军 农业之重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陈锋 北京报道
中国连续几年出现用工荒现象令外媒非常疑惑,《华尔街日报》罗列的一个原因是,“务农已经比清洁摩天大楼窗户赚得更多。”这一概括令国外读者从另一视角认识到中国政府近几年支农惠农政策的可喜成效。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增长14.9%。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对这一数据的解读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第一次增长速度超过城市。”
事实上,在免交农业税、粮食直补、农民普遍推进养老医疗等政策支持下,中国农民命运悄然发生根本性改变。
对于未来政策的走向,曾多次参与起草中央和国务院有关文件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忠法3月3日对《华夏时报》记者分析,从宏观上看,未来支农政策的思路将体现在两大转变上,一是福利方面变“覆盖”为“统筹”,二是农民工变“流动”为“留住”。
惠农强效应显现
2010年,我国成功应对了极为严重的自然灾害、农产品市场价格异常波动和非常复杂的外部环境,全年粮食实现了半个世纪以来的首次“七连增”。
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这样评价,十一五的5年,“三农”是“重中之重”战略思想不断丰富发展、强农惠农政策体系加快完善的5年,是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城乡关系发生深刻变化的5年。
在十一五的众多重大政策中,2006年起取消的农业税无法被国人忽略。2005年12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高票通过,决定废止《农业税条例》。在中国存在了2600年的“皇粮国税”就此终结!
“取消农业税,意义最大的是调节了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中国社科院农村所政策研究中心原主任、北京市农委副主任李成贵对本报记者称,取消农业税,深层的意义则在于,它开启了一段新的农业发展史。
李成贵表示,农业税一直是影响农村基层政权运作,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此意义上来讲,此举已经脱离了经济本身。
不仅如此,最近几年,农村义务教育和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明显改善,中央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逐年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等举措赢得广大农民衷心赞誉。
2011年一号文件再次锁定农村水利。这也是自2004年以来第八个内容为农业的一号文件。在张忠法看来,这是中国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的一个强烈信号。
张忠法表示,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经济体后,其经济大国地位确立,下一步,中国要思考如何走农业强国之路。
政策猜想
在很多农业专家看来,十一五期间,国家扶持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改善农村公共服务的政策体系和框架初步形成了,但标准还比较低。总的来看,目前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有限,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城乡面貌反差很大。
在很多地区,缩小城乡差距成为地方政府制订十二五规划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例如,重庆市明确提出,十二五末要实现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到2.5:1的目标。
在一场“如何让农民富裕起来”的研讨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指出,政府应该努力创造条件,让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能够赶超城镇居民。可喜的是,2010年完成了这一赶超。
长期研究“三农”问题的张忠法指出,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维持高速,得益于中央支农惠农政策的有效执行。未来,中央将持续出台相关政策,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随着攻坚难度越来越大,政策制订者的智慧将接受考验。对于未来的政策猜想,这位曾多次参与起草中央和国务院文件的专家表示,在政策制定思路上,他认为可用10个字来概括——“覆盖”变“统筹”,“流动”变“留住”。
他解释,在很多改善民生工作方面,中央提的口号是覆盖,如社会保障。“覆盖与统筹最大的不同在于不能体现地区间的差别。”张忠法说,比如农民工基本上都有社会保障,但因存在地区差异不能异地流动。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必须从统筹发展的视角出台政策合理配置社会资源,缩小地区间差异。
在流动方面,由于城乡二元结构,中国数目庞大的农民工群体为此付出了高昂的流动成本。张忠法认为,未来的政策应解决如何让那些有才能的农民工“留”在城市,实现健康的城市化。同时,让那些能在新农村建设中实现价值的新农民“留”在农村,并获得与城镇居民收入大体相当的报酬。
“中央的补贴政策力度应进一步加强。”张忠法最后说,“补贴政策再细化一些,力度更大一些,同时要有健全的法律作配套,以防补贴在中间环节流失。”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