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中金精英集体“走失”外资投行本土化重金“寻人”

作者:崔欣爽

来源:

发布时间:2011-03-04 19:58:41

摘要:中金精英集体“走失”外资投行本土化重金“寻人”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崔欣爽 北京报道

   投行市场的人才战争并未随着2010年的逝去而硝烟散去,中金公司离职潮还未停歇,已挤进中国市场的外资投行更是开始加快本土化进程,不惜血本地“寻找”人才。
出走的中金系
    中金在业内一直以投行黄埔军校著称,如今,这座黄埔军校的“毕业生”越来越多。
    记者从某著名投行猎头陈先生处得知,近来,有多位中金高管正在与之积极沟通,都表示如果能够找到一个合适的合作伙伴,愿意离开中金。
    目前,中金人才离职暗流仍然汹涌,并且有从高层向中层过渡的迹象,陈先生告诉记者:“老板走了,新老板一般会带自己的队伍过来,人事洗牌是难免的,不如自己先找找下家。”
    跳槽也有一种从众心理,一位高盛内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如果他身边的很多同事、领导都去了新的地方,也许会想想自己是否也要走。
    中金离职潮早已有之,2010年下半年以来,数十名高职人员纷纷出走,出走的成员级别也逐渐扩大,从台柱子元老级人物、金牌分析师蔓延到普通经理级别。
    中金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的离开和中金投资银行部负责人丁玮的辞职掀起了这次人事地震的高潮。
    去年1月,中金董事长贝多广辞职并不令人吃惊,中金退出了发行仅5个月的上海金融发展基金,作为主要负责人的贝多广难辞其咎。
    而接下来,5月份,原中金副总经理、经济学家沈建光转投瑞穗证券,出任大中华区经济学家。
    无独有偶,两个月后,传出哈继铭辞职,转投高盛任香港投行部董事总经理一职,中金宏观团队的支柱开始倾斜,哈继铭自2004年4月担任中金首席经济学家,一手建立了中金投研的强悍阵容,并在宏观经济领域树立起权威。
    哈继铭的离开也激发了宏观策略部门投研们的“外流”热情。随后,哈继铭的中金老搭档宏观经济分析师邢自强也转投美国推崇基金S.A.C。策略分析师高挺和王汉锋也相继离开。自此,中金投研团队的最佳阵容已所剩无几。
    而中金元老丁玮选择2010年12月31日宣布离开,仿佛昭示着中金一个时代的结束。
    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虽然是一句戏言,但高管阶层的流失,不得不让人将去年中金内地承销费用滑坡联系在一起。Wind数据显示,中金国内承销保荐费用排名由前年的第一下滑至去年的第八位。
本土化的外资投行
    在高盛、瑞银等外资银行高调吸收了本土人才之后,其他外资投行业也开始跃跃欲试。
    一位在香港工作的投行业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外资投行对于团队的本土化其实非常看重,外资投行对中国了解有限,怎么跟客户打交道,怎么开拓市场都需要成熟的人才,良好的人脉非常必要。
    瑞银集团董事总经理、中国证券部总监袁淑琴在2011年1月的上海媒体见面会上曾表示,将着力开拓国内投研团队,目标是超过百人,达到本土券商规模,为瑞银的海外QDII团队投资决策及中国相关投行业务服务,并且希望能够在12至18个月之内完成。
    瑞银此举显然是有备而来,去年下半年,瑞银已先后将申银万国副总经理黄燕铭、嘉实基金研究部副主管和首席策略师陈李、中金财富管理研究主管兼首席投资策略师高挺三位资深干将招致麾下。
    希望吸引人才的外资投行不止瑞银一家,高盛也是其中之一,另外,一些外资投行由于牌照所限,更是着眼于与本土券商的合作,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英国苏格兰皇家银行等都在兴奋地等待与国内券商的联姻后的“生活”。
    “外资投行资金雄厚,经常是挖一个人过来,可以带过来一个团队。”上述猎头陈先生告诉记者。
    但外资投行的金钱政策对国内投行的高管来讲诱惑力还不够大,到目前为止,陈先生接触的从广发、光大、国泰、中信等券商出来的董事长级别的人,选择外资投行的也并非多数,大多数出来的人选择自己去做PE,或者寻找合适的平台做合伙人。

Q&A
人民币国际化带来投行业的春天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崔欣爽 北京报道

    Q=华夏理财
    A=德意志银行亚洲投资银行部主席蔡洪平

    Q:根据第三方数据商披露的信息,德意志银行去年不论在全球还是在亚洲地区的投行业务排名都有突飞猛进的增长,能否透露德银去年投行的业绩和今年的业绩目标?
    A:2010年德银的股本业务在中国乃至亚洲区可以说崛起了。IPO业务排在前三位,完全进入第一梯队。全球IPO三大单德银都参与了,AIA、农行和美国GM的项目全由德银牵头,这个在历史上是很少有的。
    这个崛起有两个最重要的条件。首先是平台,德银有非常好的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债券产品很强,在二级市场上也有非常好的股票相关产品、衍生产品。其次是人才,我们目前的队伍是完整的、稳定的。我们这里还会有优秀的人才继续加入进来。
    在我看来,去年的业绩只是第一步,2011年的目标是争夺亚洲投行业务的领跑位置。
    德银在经历一个大的变化,整合成由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以及二级市场业务统筹在一起的一元化体系。银行要变成多功能服务全能型银行,银行家也要变成全能银行家。现在要求亚洲区特别是中国实施“一个银行三个市场”的策略,全方位提供A股、中国香港和国际市场的服务;而服务上市前的项目要有三个产品:过桥贷款、直接融资、IPO,上市以后有四个或者五个产品,配股、可转债、美元和人民币的公司债,还有兼并收购。在这样的路线下,我们有信心实现新的目标。

    Q:您如何看待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机会?
    A:我认为亚洲区、中国地区投资银行业的伟大春天即将到来,这个契机就是中国经济进一步崛起和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逐步放开。在这个过程中,国际银行将会扮演一个很重要的角色,我认为一切才刚开始。
    香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拿香港的平台作为试验田,通过我们这一代投行家,企业经营管理者和政府官员共同努力,可以让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
    成为国际货币最大的问题是谁需要人民币。我认为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三个东西:人民币债券;人民币计价的股本、股票业务;还有人民币衍生产品,即必须拿人民币交易,而且人民币有升值预期。
    目前,我们看到在香港人民币已有4000亿的资金池,且正在不断放大。人民币资本项下的逐步开放,已经迈出第一步,其中德意志银行2010年参与了国开行在香港人民币债券发行和承销,人民币债券发行已经延伸到企业和多个领域机构,目前香港人民币发债非常火爆。
    第二步,我们正积极研讨和探讨在香港推行人民币计价的H股股票。
    第三步,我们正在推人民币结构性产品。如果加上人民币衍生品,香港人民币规模达到2万亿-3万亿以上规模,假以时日,人民币资本项目放开就会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我希望,在中央政府支持、香港监管机构帮助及市场推动下,在未来几年就能很快看到人民币资本项下的开放。

    Q:今年还有一件大事就是上海国际板的推出,您能讲一下这方面的一个预判吗?
    A:这也是解决人民币需求问题的。中国证券市场二十年的发展,有三个化,一是产品多元化;二是市场化,审批市场化;第三便是国际化,国际化很大程度上就是这个市场欢迎外国大公司到A股来上市。这个我们是非常重视的,我认为这个春天一定会到来。

    Q:2010年我们看到IPO井喷,您认为2011年这个井喷趋势会延续么?
    A:2011年总体集资规模应该会低于2010年。2010年,一个大主题便是银行业大规模的融资、配股,这个集中在几大银行体系内,量非常大,因此,我认为,2011年总体融资规模会低于2010年,2011年金融板块也会融资,但与2010年主要集中于四大国有银行体系相比,2011年可能集中在中小银行融资,像民生银行又开始第二轮融资等等。因此,2011年整体融资规模会低于2010年,超级项目少了,但是比较市场化的项目可能不少。另外,总体的融资也跟估值有关系,我认为亚洲区的,特别针对中国区的中国溢价(china premium)还将持续,好公司将得到非常好的溢价。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