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庄农民的新生活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先知 安徽报道
在网上开店,在网上玩游戏,在网上谈恋爱,这对农民来说,曾经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但梦想正在照进现实。今年春节,记者回到了家乡,感受最深的就是互联网带给这个小村庄的巨大冲击。听村里儿时的伙伴介绍,许多年轻人都开始了网上生活,通过网络购物、交友、求职、娱乐、查找资料早已不是新鲜事。交谈中,网络新闻和网络新词不时从他们口中蹦出。现如今,他们既是农民,也是网民。
2006年大学毕业的王坤,因为家里穷,上学时就欠下了几万块钱的学费。上大学并没有改变他的命运。毕业后,王坤并没有在学校所在地找到合适的工作,于是户口也回迁到了安徽省萧县梁庄。此后,王坤背起行囊外出打工,终于在离家不远的一家机械厂找到了工作,月薪2000多元。
工作两年以后,王坤结婚生子。然而王坤2000多元工资,除去房租和日常开销已所剩无几。因为要在老家照顾小孩,王坤的妻子没有去工作。为了贴补家用,她开了一个网店,刚开始主要售卖豆浆机,不过也是惨淡经营。
想不到日子久了,变化就来了,王坤家开的网店逐渐因商品物美价廉赢得了乡亲们的青睐。为了支持他,村民们纷纷购买他家卖的豆浆机,仅梁庄村的村民从他那里购买的豆浆机就有几十台。
随着王坤夫妇对电子商务了解的加深,王坤在网店上也开始售卖衣服鞋帽等其他生活用品。就这样,网上店铺的销售额越来越好,每个月的利润额开始慢慢超过了王坤的工资。
生意越来越好,王坤的心也就大了。2011年春节前,王坤决定辞去机械厂的工作,一家三口搬到上海去全心投入电子商务创业之路。
王坤的大哥对记者说:“我兄弟这两年开网店大概赚了10多万块钱,有了一定的基础,他已经掌握了网上卖货的门路,到上海是想把买卖做得更大。”
有人欢喜有人忧。对村民王磊来说,网络带给他的烦恼多于惊喜。
现年26岁的王磊初中毕业,在外打工几年后,2010年10月,经和家人商量,他决定在村子附近的集镇上开一家儿童用品专卖店。
王磊早在外地打工时,就学会了上网。他在网上结交了不少网友,还学会了在网上看新闻和电影,也学会了打网络游戏。每年春节回家,王磊就会不自觉地在老一辈人面前显摆自己的上网经历。
王磊早就听说网上进货价格便宜,为了降低进货的成本,他决定从网上寻找生产厂家。在对比了几款儿童服装款式和价格以后,王磊找到了浙江一家生产厂家准备进货。生产厂家让王磊先汇款1万块钱作为定金,等定金收到后,对方将会给王磊邮寄价值3万元的货品。
通过前期在网上的沟通,王磊对该生产厂家深信不疑,于是他就把货款汇给了对方。可是此后他左等右等,原本约定的到货时间早就过了,就是不见货物的踪影。而等他再同对方联系时,对方早就逃之夭夭了。王磊在当地派出所报了警,警方告诉他,对方提供的地址是假的,对方联系人的手机也关机了。
“试了一把洋玩意儿,害得我一年的工钱打了水漂。”王磊的无奈可想而知。
在梁庄村,同王磊有类似受骗经历,差点连性命都丢了的也大有人在。
王成祥,40岁,初中肄业,长期在外打工。由于学会了上网,王成祥迷恋上了虚拟的网络世界。总想发大财的他,经网友“忽悠”,准备在春节前去武汉洽谈致富项目。但当王成祥赶往汉口火车站时,却被网友骗至一家化妆品销售公司,该公司是一家传销组织。至此,王成祥的人身自由被控制了。
1月18日,在家人和警方的共同努力下,王成祥终于被解救。
在所有的乡村“网络族”中,王先林才算是网络发烧友级的人物。
“你的QQ号码是多少?我回头加你为好友。”十多年与我不见的他,见到记者后就匆忙要起了QQ号码。他打算马上建一个梁庄年轻人的QQ群。
王先林说,他现在在江苏无锡一家眼镜厂务工,每天工作12个小时,每个月2000多元工资,住集体宿舍,工作之余就喜欢泡网吧聊天。
去年,为了方便上网,王先林一咬牙买了一个3000多元钱的笔记本电脑,还专门配了一个大音响,买了许多CD。他还购买了无线上网卡,下班后,就可以在宿舍上网。
王先林本来是一个牌瘾不小的人,但这几年春节,王回到家乡,在走亲访友之余,就喜欢猫在自己的小屋里玩网游、看电影、看新闻。他说,一天不上网他就难受。
“梁佩生你还记得吗?这小子在网上找了个外省媳妇,这回带回来了,咱们去看看。”王先林说起风就是雨,非得拉笔者去看看梁佩生的媳妇。
统计表明,中国互联网用户是印度的5倍多,比美国的几乎多一倍,并且新的用户还在以每月600万的速度增加。大约一半的中国城市人口在使用互联网,而农村居民使用互联网的比例也达到14%。
梁庄农民的网络生活见证了这些数据的力量。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