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弃房贷抢消费贷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钱秋君 北京报道
房地产调控如火如荼,个人房贷却如坠冰窟。银行越来越“嫌贫爱富”,不再青睐个人房地产抵押贷款,更偏向利率偏高的个人消费性和经营性贷款。
据记者调查,北京地区的银行几乎都上调了房贷利率,首套实行基准利率,二套1.1倍到1.3倍。
商业银行迅速“变脸”情有可原,一方面是为了配合监管层不断深化的房地产调控,而防范风险是收紧房贷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则是出于自身追求利润的动机,亦使收紧房贷成为商业银行两难的选择,银行只能谋划转型。
利小致房贷萎缩
刚结婚的李卓和杨青如今很纠结。“年前一直看房,本来想着年后把手续办全了,没想到又碰上了房地产调控。”
他们此前分别在北京购买了属于自己的小房子,“我们俩的房子都是50平米的小开间。”李卓说道。前段时间两人登记结婚,准备购买一套大点的房子,以备以后生小孩和父母同住。
首付已经付了,但按新政策,他们一家已是购买第三套房,而在风口浪尖上的银行给出的答复是,“三套一概不给贷款。”不通融的还有开发商,要求全款支付房款,而如果放弃购买,还得自己承担违约责任。由此一来,无奈的李卓夫妇只能四处奔波筹钱。
银行对首套房贷款也“敬而远之”,完全是以利润为主的市场行为。
“对于首套,即使是基准利率也不做了。”深发展北京分行营业部一位客户经理表示,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年后的那次加息,五年以上贷款利率为6.6%,打8.5折为5.61%,而加息后,五年期存款利率已经达到5%,利润空间太小。”
随着监管层加大信贷紧缩力度,并且采用存款准备金率、定向央票、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等多种政策工具严控流动性,商业银行传统存贷业务的获利空间正逐渐缩小。有限的信贷资金必须追逐高回报的项目,若继续以优惠政策实施,“这无疑是开门做赔本买卖。”上述客户经理坦言。
如此一来,一向被银行竞相争抢、视为优质贷款的房贷,成了银行控制的对象。
几家国有商业银行总行相关部门的人士以“敏感”为由,不愿向《华夏时报》记者就房贷新政作出正面评论。“新政出来后,银行理应贯彻执行。”某国有商业银行个金部的一位人士告诉记者。
招行一位人士分析,年后一系列针对房地产市场密集出台的限购令、提高首付等调控政策,短期内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可能不大。但从长期来看,房地产市场成交量必然萎缩,相应波及的银行房贷量会缩减,此时银行不得不另谋出路。
偏爱高利率贷款
在房贷一再受挤压的情况下,银行只能寻求新途径,满足自身利润追求。“如今一是个人消费贷款,再者就是个人经营性贷款。”招行一位客户经理向记者表示。而原则很简单,“利率可以上浮,有盈利空间。”
随后记者以客户身份致电某国有大行通州支行一位贷款部门人士,其称,如果以现有房屋住宅做抵押,以装修为目的的消费贷款还能批下来。“即使做消费贷款,贷款利率也会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10%。”这是上述人士给记者的答复,而且金额有限(30万以内),用途受限,只能用来做装修或注册公司的资金周转。
同时银行对于消费贷款利率一般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10%—20%,甚至更高,也就是说,对于银行而言,消费贷款收益率高于一般住房按揭贷款。
事实上在国有银行中,消费贷款大多都实现正增长。截至2010年6月底,工行个人消费贷款增加520.18亿元,增长33.0%;而农行个人消费贷款1178.09亿元,较上年末增加322.09亿元,增长37.6%。
根据央行数据显示,2010年全年,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个人消费贷款新增1.89万亿元,同比多增899亿元;占人民币贷款新增额的比重由2009年的18.7%提高到2010年的23.7%;年末余额同比增长35.7%,高于同期人民币各项贷款增速15.8个百分点。
在今年总体信贷规模进一步收紧的背景下,随着央行不断收紧流动性,银行的放贷能力正逐渐受到制约,此时的银行只能“以价补量”。此外银行“以价补量”的另一个途径则是个人经营性贷款。
南京某太阳能配件企业驻北京总公司经理袁光明,跟记者提起他的经历:“我们去年12月下旬去银行办完所有贷款手续,到了1月的时候,银行说现在资金紧张利率上浮20%。”
当下袁光明心想可能春节过后资金面就能些许缓解,但让初十去提款的袁光明想不到的是,“银行说年利率要10%,这样一来比基准利率上浮了60%。”而即便如此,银行工作人员表示“想要的人都排队”。最终无奈的袁光明只能咬咬牙拿了。
上述招行人士告诉记者,如今利息、手续费、年费等收费项目充当了调控手段。而以个人经营性贷款为例,可以带动其他中间业务收入,如网银、日常资金结算和财务顾问费等。
同时资金面偏紧的情况下,银行在个人经营性贷款领域的议价能力不断提高,而中小企业和商户为了筹集到资金,也必须接受相对较高的利率,业内人士估计,未来个人经营性贷款利率将有继续上升的可能。
2月16日下午,记者走访了位于东四环慈云寺附近几家股份制银行,“经营贷款目前为基准利率上浮至少15%。”某股份制银行的工作人员表示。同时以个人经营性贷款为例,各家银行均在基础利率上上浮10%—30%不等,最高甚至可以达到40%。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