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文人的时代印记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陈相乐 北京报道
“家里书太多,也太乱了。知道你要来采访,我才把沙发上的书收拾了起来。”刚一进门,止庵这样说。确实如此,偌大的客厅,除了沙发和茶几之外,其余的地方都摆满了各类书籍,很多书的纸张看上去都有些发黄了,客厅里充满书香的味道。
作为当代著名作家,除了编过《周作人自编文集》、《张爱玲全集》,写过《周作人传》、《樗下读庄》、《老子演义》等经典作品之外,止庵身上还有几个标签不得不提:“周作人”和“沙鸥”。他对周作人的研究颇为深入,以至于很多人研究周作人的时候必定会想到他,而已故著名诗人沙鸥,则是止庵的父亲。
采访就在书香和茶香的包裹中顺利进行。
周作人:
他和鲁迅气质不同
《华夏时报》:从什么时候开始研究周作人?
止庵:第一次知道周作人这个人,是在中学政治课上,老师讲到鲁迅,顺便说他有个弟弟,是汉奸,解放以后用周遐寿的名字写文章,她就在黑板上写了“周遐寿”三个字。这是我第一次知道周作人这个人,至于既然是汉奸,怎么解放以后还继续写文章呢,当时就不明白了。1986年我才开始读周作人——不是“开始研究”,是“开始读”——说来已经很晚了。
《华夏时报》:真正读了周作人的文章后,是怎么样的?
止庵:开始的时候我还有点不接受,因为我不知道文章怎么会是这么个写法呢?跟以前我看惯的文章都不一样。后来我才明白,周作人这种文风很具排他性:一上来你不容易接受。等接受之后,跟他相反的那个方向你又不能接受了。我们读别的书好像不是这样。比如说你爱读《红楼梦》,不一定不爱读《水浒》,虽然这两本书对立的地方很多,比如男女观念就是相反的,《水浒》里女性大多不是丑的就是坏的,只有扈三娘长得漂亮,还被配给矮脚虎王英。《红楼梦》却说女人是水做的。可是我们读这两本书,并不觉得互相排斥。
但是周作人就不同,他这种文章你喜欢之后,跟着就会喜欢文学史上的一批文章,同时你就会反感另一批文章。举个例子,你如果喜欢周作人的文章,你就不可能喜欢余秋雨等人的所谓“文化大散文”,再往前追溯,就不会喜欢唐宋八大家的大部分作品。所以它属于一个谱系,反对另外一个谱系。
《华夏时报》:也就是说周作人的文章的排他性比较明显吗?
止庵:对,很明显。你接受这个,你就接受不了那个。这个说起来可能不太好把握,关键在于存在着两路写文章的方法。
第一路写文章如谈话,朋友之间聊天,一方不用突然发大声,也不用突然作明显的手势,好像振臂一呼似的。不然另一方即便不觉得这人有毛病,至少这话是谈不下去了。朋友谈话,有什么就说什么,我有话要说,正好有个对象,你想听就听,你不想听,我也就不说了。
第二路写文章像演说,演讲者站在台上,底下有一帮观众,你得让他们保持兴趣,还得把他们的情绪调动起来,受到鼓舞,有所共鸣,否则有人就要走了,所以上边说的发大声,作手势都是难免的。这两路写法是互相排斥的。
《华夏时报》:周作人属于第一种?
止庵:对,他属于第一种。之前的唐宋八大家的不少文章,之后的杨朔、秦牧、刘白羽到现在的余秋雨等,都属于第二种。前一种是自主的;后一种看似主动,其实是被听众控制,反倒是被动的。当然,我只是指出两路文章不同,未必一口咬定哪路文章一定好。这里举个例子,就是鲁迅,其实鲁迅写的很多都是第二路文章。但是鲁迅又写得特别好,与上边提到的从八大家到余秋雨简直是天壤之别。
《华夏时报》:鲁迅和周作人兄弟二人是相反的?
止庵:周作人写文章很自然、很放松,鲁迅却一直是处于紧张状态。但是,鲁迅才华特别出众,也许正因为他紧张,才冒出思想火花,说到底还是真有色,不像从八大家到余秋雨,完全是做出来的样子。
周氏兄弟气质不同。鲁迅从本质上来说是诗人,周作人从本质上来说是哲人。当年胡适最早见到周氏兄弟,就在日记里说:“周氏兄弟最可爱,他们的天才都很高。豫才兼有鉴赏力与创造力,而启明的鉴赏力虽佳,创作较少。”在我看来,鲁迅有几本书,周作人是肯定写不出来的:《野草》、《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
《华夏时报》:他们之间是否有相同的地方?
止庵:周氏兄弟共通点很多,他们的兴趣基本上是一致的,另外他们对于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现实也好,历史也好,总的认识是一致的。
《华夏时报》:据你的了解,周作人后代的命运现在怎么样?
止庵:我最早与周作人的儿子周丰一先生、儿媳张菼芳女士联系是在1993年。周丰一先生1997年去世。周作人的孙子、孙女我都认识,都各有事业,我觉得他们生活得很好。
《华夏时报》:周作人也好,鲁迅也好,还有你整理过作品集的张爱玲也好,他们都是民国时期的,你对那一时期的作品是不是特别偏爱?
止庵:我对于中国文学史的兴趣,从先秦开始,下限大概在1949年。从1949年到1978年这30年,其实谈不上有多少文学成就,总的来说水平很低,没有多少能够传世的东西。也许因为它离现在很近,牵涉到很多作者和研究者的利益,所以有人津津乐道“红色经典”之类,要给这段时期的文学找出一些价值。从中国文学史看,先秦、两汉都有很高的文学成就,但是讲到秦朝就忽略过去了,这一段时间文学成就不高,或者根本没有文学,这个情况很正常。至于最近二三十年的文学,我没有下过工夫,没有资格谈论。
回忆父亲:时代局限性让他们迷失自我
《华夏时报》:“我一个人回想他的一生,我想他像远方的一条河。”回忆你的父亲沙鸥先生时你这样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止庵:我父亲去世的时候,我才35岁,我就想他35岁在干什么?我感觉他活得并不长,只有72岁,但是在我那个岁数(我觉得他)已经有过太多经历了。我觉得前面的一辈人,比我这一辈人经历丰富得多。我现在50岁都过了,我想父亲50岁的时候在干什么?我这话就是这个意思。
《华夏时报》:和父亲在一起的哪些经历让你印象深刻?
止庵:1969年左右,父亲从东北回到北京,以后每年他都回来,一住就是好长时间。那时候大家几乎没有娱乐活动,报纸、广播,都没什么意思,也没有电视。父亲看见商店里卖一种算术棋,每副两种颜色,各有一到九个数字,再就是加减乘除和等号,他买了两副,将一种数字涂成别种颜色,当做条饼万,加减乘除当做东西南北,等号当做中发白,就凑成一副麻将,我们常常以此消遣。怕被邻居发现,窗户都用床单挡上,桌上铺着毛毯,可以不出声响。牌很小,字就更小,屋里只点一盏八瓦管灯,昏暗得很,父亲想出一个办法,在每人的牌前放一条白纸,借助反光就勉强看得清了。那段消磨时光的日子,我记得最清楚了。
《华夏时报》:父亲是著名的诗人,对你有什么影响吗?
止庵:父亲对于我影响很大。首先是使我对文学感兴趣。“文革”时我们家里的书都被抄走了,我苦于没书可读,他给我讲故事,为我找书看,培养我对文学的兴趣。他也确确实实教过我写作。这个可能是别的人难得有的经历。我父亲那时在家赋闲,教我们兄弟姐妹写作,一门一门地教,连续讲了好多时候,我哥哥姐姐都记过笔记。他鼓励我们写东西,写完了他给修改。后来我学写诗,最早写的一千来首,每首都经过他的修改。
《华夏时报》:现在来看的话,父亲那一代和你有什么不一样吗?
止庵:父亲是1922年出生的,四十年代走上文坛。他那一代人毫无疑问受到很大的时代局限性,很长时间你都不能发出自己的声音,或者不会,或者不敢,或者不想,或者根本不知道还有自己的声音这种东西。有的没等明白过来人已经不在了,有的明白过来大半辈子都过去了,有的怎么也明白不过来了。过去有个词叫“思想改造”,是专门针对他们这代,还有再上一代,以及他们下面的半代人的,归纳成一句话,就是把“我”变成“我们”,把本来是个体的人,变成群体的人。我这年龄幸好没赶上这个事儿,而且我大概算是明白了。
《华夏时报》:父亲那一代,是不是特别痛苦?
止庵:将心比心,我觉得真是很可悲。论起那一代人的文学成就,肯定受到很多限制。我父亲也是如此。作为一位诗人,父亲写过一些好诗,但是他当时也写了很多不应该写的东西。只是到了晚年,他才终于完成了自己的毕生杰作《寻人记》。
我们这一代:环境不再纯粹,要读合适的书
《华夏时报》:在成为作家之前,你是学口腔医学的?
止庵:我上大学学的是口腔医学,毕业后当过两年医生,之后当过5年记者,之后我在外企干过11年。到了2000年,我辞职回家,过了5年,新星出版社聘我当副总编辑,两年后我就又辞去这个职务,改为顾问,到2009年底连顾问也辞了。
《华夏时报》:转了一圈怎么又回到和父亲一样从事文学,是兴趣?
止庵:其实我学医、当医生的时候,对文学的兴趣也还在,这种兴趣一直没有丧失。我在北京医学院上学,晚上经常回家,早上再去,路上来回各花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我就在公共汽车上看书。我读了好多书,其中包括多部长篇小说。车上有的时候特别挤,我就把书举到头顶上看。
《华夏时报》:现在的读书环境,与你年轻时有什么不同吗?
止庵:当时读书比较纯粹,接受信息的方式就这一种。现在读书作为接受信息的方式来讲,已经退到很次要的位置了。上网、收短信,比读书容易多了。人性总是舍难从易,上网、收短信容易,他就不看书了。当时我们读书不存在这种竞争。现在第一个问题是人们太多的精力被分到别的地方去了,留给读书的时间很少或者没有了。对此我觉得无计可施,虽然我自己还是喜欢读书的。
第二个问题是当时我们读书,主要是读名著,没有外面这些排行榜之类的影响。现在人们留给自己读书的时间本来不多,又都用来追风读畅销书了。我觉得读书是一己之事,大家都在读什么跟你没有关系。一个人精力有限,读了这本书,就意味着同时不能读那本书,也可能你这一辈子就读不了那本书了,所以选择特别要紧。
《华夏时报》:你觉得读者该选什么样的书来读?
止庵:人在不同年龄,有不同适合他的书。有的书是上中学时应该读的,有的是上大学应该读的,有的是更晚应该读的。我上小学时读鲁迅,当时不懂什么意思,以后再读才明白,这就是读的时间不对。读书是一个阶梯状的、渐进的过程。在每一个阶段,都有他应该读的书,如果觉得无从着手,那么就读名著吧。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