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如何超越凯恩斯

作者:程凯

来源:

发布时间:2011-01-28 22:36:20

摘要:如何超越凯恩斯

■程凯

   凯恩斯这个人在中国,要么被人崇拜,要么被人唾弃,但是要想超越,敢说这话的只有林毅夫一人,他既是在研究中国经济上有学术建树的学者,也是能游刃有余于世界银行这样的半官半民的机构之间的官员。
    最近,作为世界银行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的林毅夫在他的根据地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发表了一次长达50分钟的演讲,提出来,要超越凯恩斯主义。
    要超越凯恩斯主义,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凯恩斯主义,简单地说,就是在经济趋向萧条,产能严重浪费,就业严重不足的时候,政府要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再次也要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尽管凯恩斯本人认为货币政策可能因为流动性陷阱而失效。
    总而言之,政府要投资,要花钱。
    但是,凯恩斯是没有清楚地说明钱应该花在哪里的,所以就有了这样的讥讽凯恩斯主义的笑话,说只要雇一队人随便找个地方挖坑,就能拉动GDP。这样的“挖坑”凯恩斯主义,当然是需要被超越的,要超越这种凯恩斯主义,唯一需要指明的就是:在哪里挖坑。
    如果坑挖得不对,挖得不好,就是严重的财政浪费,就是凯恩斯主义的死胡同。
    林毅夫正是这样指出现在世界经济面临的这样一个死胡同的:面对危机,传统的对策是积极财政政策,但是积极财政刺激会累积公共财政赤字,导致民众对未来丧失信心,从而要求退出积极的财政政策,然而,一旦退出积极财政,又会导致失业率上升、增长率下滑,造成政府福利开支增加、财政收入减少,最终是更多的财政赤字。
    要走出这样一个死胡同,唯一的办法就是不要乱挖坑,挖出来的坑要为GDP以后的增长起到助力的作用,比如你不能在公路上挖坑,但是应该在准备修一条新公路的地方挖地基,如果是这样,今天花掉的一分钱财政支出,明天就可能带来两分钱的财政收入。一句话,挖坑要挖在GDP的增长点上。
    GDP的增长点在哪里呢?林毅夫也提出了他的答案,最重要的就是基础设施建设,而林毅夫还认为这一点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共识。
    例子很多,比如新加坡与世行共同召开东亚基础设施融资高层会议时表示,新加坡准备用主权基金承诺5000亿美元的东亚基础设施发展资金,支持东亚基础设施发展,林毅夫将这种举措与二战后美国在欧洲实行的“马歇尔计划”相提并论,希望能设立更多这样的基金为全球经济复苏奠定更牢固的基础。
    比如,美国总统奥巴马最近在国情咨文中提出,在未来25年要让80%的美国人获得高速铁路的覆盖,比乘汽车旅行减少一半时间,奥巴马还表示,美国需要进行基础设备重建,包括建设高速、稳定的高速铁路和高速网络,以吸引更多企业前来投资。
    再比如中国,高铁建设潮方兴未艾,“十二五”规划提出每年投资不少于7000亿,到2020年要新建1.6万公里高铁。话题终于到中国来了,中国还要大肆兴建更多的基础设施,这些基础设施的坑将会是有用的坑,是超越死胡同凯恩斯主义的坑,接下来的问题是这些有用的坑挖在哪里最有效率。
    答案似乎也有了。
    就在那个正在召开全球经济峰会的瑞士小城达沃斯,刚刚发布了一份报告,这份报告总结了一项调查的结果显示,未来15到20年,中国西部、印度和东南亚地区可能会成为全球制造商主要的低成本生产基地,不过它们的基础设施还需要改善。
    也就是说,这些地区还需要好好地挖坑,尤其在中国,制造商开始将生产基地从高成本的东部沿海地区转移至西部,但是较差的基础设施主要是道路影响了西部的发展潜力。这是中国西部的机会,是中国经济能够超越凯恩斯主义的地方,是经济新的增长点,也是未来经济增长点的助力点。
    找准地方,挖坑,凯恩斯主义被超越了,凯恩斯没有被超越,无非是精确定位罢了。
    对于投资者而言,超越凯恩斯主义又意味着什么呢?如果中国乃至美国能够继续实施超越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刺激计划,哪些行业将获得利好?能合理推测到的自然是建筑建材、铁路基建,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离不开的相关制造业,有意思的是,这几个行业也是进入2011年1月份以来中国的A股市场跌跌不休时逆市表现得最好的几个板块。
    根据1月初毕马威公布的一份报告,140名来自全球25个国家的大型建筑工程公司的高管调查结果表明,虽然全球经济复苏步伐缓慢,但建筑业前景仍然强劲,由于需求增加、企业拓展新服务范畴比如新能源领域,或者进军其他地区如中东、亚洲、澳大利亚、非洲等市场,2011年的合同量将有所增加,而亚太区受访者对前景最为乐观,亚太地区的建筑工程企业平均利润也高于其他地区的企业。
    毕马威的结论是“亚洲建筑制造业逆市增长”。一位毕马威的合伙人总结说,亚洲市场环境较旺,即使不是行业专家,也可看到及感受到内地香港两地积极发展基建相关的建造活动,他举出了一个例子,在香港技术人才严重短缺,最吃香的居然是隧道爆破工程师。
    这是你想都想不到的。上一期《地平线》栏目提到的是“甩不掉的铁公基”,这一期借林毅夫的演讲再提了一遍“铁公基”,当真是甩也甩不掉,绕也绕不开。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