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表外资产按季度入表 银监会新规逼银信合作变形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钱秋君 北京报道
违规银信合作、信贷资产转让等“影子银行”业务又将成银监会2011年的监管重点。
1月20日,针对2010年一度高达2.08万亿的银信合作规模,银监会再祭重拳,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的通知》,设置银信合作产品表外转表内进程表。要求商业银行将目前仍剩余的1.66万亿银信合作业务规模,在2011年按照每季度不低于25%的降幅制定具体转表计划,并严格执行。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此举意味着2009年以来大规模上演的表外信贷现象寿终正寝。若以监管层最关注的1.66万亿计,按每季不得少于25%的比例予以压缩,相当于每季需挪入表内银信规模达4150亿元。
这就使信贷规模本已不够的商业银行更加雪上加霜。在《华夏时报》记者采访中,业内达成一致观点认为,银信合作资产入表毫无疑问地将进一步挤占银行资本,影响今年信贷投放。
但问题是,一方面监管层对银行信贷投放的步步紧逼;另一方面则是“市场上存在那么多有资金需求的大企业、好项目,我们怎么能放过?”某国有银行北京分行信贷部相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反问,“毕竟目前来说,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仍然是存贷款利差。”
那么要问的是,站在杠杆中间的商业银行将如何平衡?
资金面大逆转银行埋头找钱
新年仅过半月时间,“银行间资金面得到缓解”的期许如今成了昙花一现的空想。
雪上加霜的是,1月20日为新年首次准备金缴款日。据各大行最新存款余额计算,此次从银行体系冻结资金约在3300亿元至3600亿元。当日银行间市场回购利率全线飙涨,此前19日更是高涨达128个基点。
“缺钱”的银行此时又陷入了“找钱”的恶性怪圈。
方法之一就是上浮利率以价补量。“在贷款增量受控之下,要想提高收益只能从贷款利率上下手。”某股份制银行信贷经理称。事实上,存贷比限制是导致目前贷款额度吃紧的主因。
面对此种情况,商业银行如今雷同的手法是,“只发放高收益贷款,而低收益贷款项目暂时停做。”上述人士坦言,“大企业好项目的贷款利率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2%—3%,而中小企业贷款利率则要上浮更多,有的会达到7%左右。”
上述股份银行信贷经理解释,“根源是供求矛盾造成的,利率只能一个劲往上涨。”此外,在加息预期强烈之下,一些银行不再与企业签订固定贷款利率,改为跟随央行基准利率变化而随时(按年、按季或按月)调整合同。
银信合作变形 填补信贷缺口
事实上,银行找钱途径“内外兼修”。除了从内部提高利率以价补量,对于外部简单来说,银信合作产品也并未绝迹,只是规则生变。
从2010年7月初银监会口头叫停银信合作,到8月10日《关于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下称“72号文”)的下发,是游戏规则重定的一个月。
在此之后,如何寻找“72号文”的变通空间以及找到替代品,已经成为了商业银行与信托的共识。“监管法则变了,大家心照不宣的是,整个运营模式也必须要变。”北京一家信托公司的从业人士表示。
由此带来最直接的结果是,银行发售理财产品,通过信托渠道受让本行的信贷资产,这一便捷做法已经作古。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取而代之的则是,产品变身。
4日,在某国有银行新推出的3款银信理财产品说明书中,投资方向的口径已经由1个多月前的“信托融资项目”统一变成了“前期已成立的信托融资项目”,而后这一说辞,沿用到各家银行的说明书中。
而这就有效地规避了去年8月份银监会72号文中“信贷理财类业务占比超标公司不得发放该类新增业务”的限制。
“不止这些,变通方法很多。”某国有银行位于三元桥支行的工作人员闲聊时提及。
何为“变通方法”?就是指信托公司将自主管理的集合型信托产品放到银行渠道,由银行代为销售。
“我们仅向客户展示产品风险,不参与产品的售后管理与风险控制,而银行只收取代销佣金。”某股份制银行工作人员透露,“银行渠道代销佣金比银信合作产品更高,基本在5‰-8‰。”同时打趣地说道,“很多下属支行员工都全力卖信托产品(以房地产信托为主),以100万为最低额度,保本保息,同时还有最低8%的年收益。”
银行之所以敢于代销集合型信托产品,主要基于部分银行对银信合作叫停的“不同理解”。
据上述人士分析说:“银监会叫停的银信合作产品,主要是指银行表内信贷资产转移到表外的各类贷款类信托产品,而银行的信托代销业务以及证券投资类业务暂时不受影响。”
如此一来,一条延续以往“银信合作模式”的暗道却若隐若现。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