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黑丝”强悍起飞 美欲评估列装时间和作战影响
编者按
被中国军迷亲切地称为“黑丝”的最新隐形战机原型机“J-20”亮相后,引起了国际媒体的广泛关注。以下是美国《航空周刊》1月10日对此事的评论。文章说,美国海军高级情报官员承认,五角大楼错估了中国开发新军事技术的速度。
美国海军作战部信息控制处副参谋长、海军情报负责人David J. Dorsett中将表示,J-20的存在对于情报部门来说本不是个意外,但“事实上,我们的确一直以来都低估了中国高科技武器系统的开发和初期作战能力”。最近两个误判的例子是J-20战斗机和“东风-21系列”反舰弹道导弹。此外,还有证据表明,中国的技术进步还体现在高性能发动机和导弹方面,这些都表明中国的技术成熟度和性能都已达到新的高度。
“从相片上看,我还不清楚J-20何时能进入实战。”Dorsett说,“是不是需要完善一下我们的评估?我认为有必要。”
其他一些华盛顿的情报官员说,他们正带着兴致关注着J-20的测试。
关于J-20的真实重要性,还存在太多未知数。
一位分析人士称:“考虑到这架飞机就算起飞了,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五代机,因此,其作战影响目前还难以判断。事实上,未来十年在它开始投入批量生产、被编号、编组——即能对我们的任务规划产生任何影响之前,都将是个新鲜的事物。这段时间可能发生许多事,好的坏的,加速的,减速的。”
“就雷达反射截面(RCS)而言,它不是F-22的对手,我们也不应认为中国想立刻就实现低RCS。”他说,“我们必须记住,这只是中国的首次尝试,也是刚形成原型机的首次尝试。在J-20最终定型前,还将进行许多调整。我看到太多的人已做出笼统的定论,这往往会出错。”
发动机一直是中国高性能飞机的软肋,中国一直没有自主生产出能匹配世界级战机所需的高性能发动机。但最近的相片显示,J-11B战机似乎装备了明显不同于俄制AL-31F的发动机,该发动机与在航展上展出的WS-10的排气口设计很相似。
海军中将Dorsett淡化了中国新型战机和新反舰导弹的直接影响。他说:“我更担心中国在非传统领域(如信息控制、网络、电子战)改变游戏规则的能力。我最关注中国集中努力想在电磁波谱、反空间能力和开展网络活动等领域取得进展。”
“我关心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在精密、复杂的联合作战环境下的有效运作能力。我不认为中国已具备了这种能力,但我看到他们不断拿出了单个部件和武器系统。不过,在他们获得这种能力前,他们的实力能有多强?”Dorsett特别提到,中国军方自己宣称的时间表是本世纪中叶。“我不是过分紧张。”Dorsett说,“我只是对我们没有预计到的或高估了的进展、数量以及不同类型的技术感兴趣。”
他指出,中国蓬勃发展的经济与其军力提升之间有着显著的关系,但同样也存在明显的不足。
Dorsett说:“中国尚不具备强大的ISR整合能力和反潜能力,他们也没有在协同作战方面展示出先进的水平。他们还处在全面作战能力的初级阶段。但可能我们低估了中国同步各种要素的时间点。”
Dorsett又回到刚刚亮相的J-20上。“中国已经走了多远?我不知道。显然他们已经有了最初的原型机。它是否先进?在列装部队前还需要经历多少次的尝试和试验?这些我都不知道。”Dorsett说。
但是,其设计的精密程度已不断得到证实。J-20被认为可以搭载新式武器,并且其中一部分武器能够隐藏在机舱内部。
中国一直致力于扩大空对空导弹的库存。尽管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尚未讨论PL-12A雷达导向中程导弹之后的研发计划,但有新消息表明,相关工作正围绕一些加强型武器展开,其中包括固态燃料发动机和冲压式喷气发动机组合动力的PL-21。采用单一入口的冲压式喷气发动机的导弹可能早在去年就进行过地面测试。为了满足J-20内部搭载的需要,中国的工厂似乎还在开发有更小尾部控制翼的PL-12C。
中国在中近距离战斗时或将使用PL-10,其设计可能与南非丹尼尔公司的A-Darter相仿。中国使用远射武器的能力与日俱增,在空对地和反舰导弹方面也已经对其潜在对手的计划产生了影响:日本防务官员对具备较远射程的导弹表示出兴趣,美国也在讨论具有更大作战能力的武器的必要性。
Dorsett还对美国海军官员之前对东风-21系列导弹的评论进行了补充。他说:“美国太平洋司令部评估东风-21系列已具备初始战斗能力。中方已经对其进行了足够多的地上测试,并得出该导弹系统本身是具备作战能力的。那么,中方可以开始将其用于实战部署吗?我认为可以。但是,他们在整合全部定位所需信息方面还存在问题。中国需要对该导弹技术掌握到何种程度才能完全将其用于部署?在这一点上仍存在许多未知数。”
美国海军已修改了东风-21对战舰攻击能力的评估。截至目前,对中国使用弹道导弹攻击航母的实际可能性仍被评估为“很低”级别。
“中国研发并利用在东风-21系统中的技术,已经提高了多枚导弹齐发击中机动目标的几率。”Dorsett说,“至于几率到底有多大,我们还不清楚,我估计中国自己也不知道。据我们所知,中国还没有进行过针对机动目标的水上试射。”
Dorsett还透露:“我们在数据的处理、采集和传播领域还没有取得多大进步,这是我们未来一年工作的重心之一。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图像采集。我认为很多地方都可以自动化,这样你就不需要一张张地去浏览那些电光图像。你需要一些能提示出关键问题的工具。”
作者 David Fulghum
Bill Sweetman
Robert Wall
兰晓萌编译自美国《航空周刊》(以上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