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灵:搞活金融要解除不必要管制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唐 玮 北京报道
当美国引发的金融地震传导至全球、中国也要买单之际,中国的宏观政策该如何应变?面对因资金链断裂导致企业倒闭,地产商断臂求生的现实,信贷政策是否会放松?“双率”下降是否就是货币政策转向的标志?
9月17日,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央行原副行长吴晓灵做客新浪长安,她的思路是,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灵活的金融政策和适度宽松的公共财政政策将搭配前行。
对于扑面而来的美国次债危机,她理解的教训是中国并不能因噎废食,紧闭大门拒绝金融创新,而是需要新一轮的金融改革,否则,将永远是金融风险的承担者。搞活金融,要解除一些不必要的管制。
针对备受争议的外储投资和损失,吴晓灵向包括《华夏时报》在内的多家媒体指出,外储缩水没有想象的严重,而且外汇储备的结构不会改变。
货币政策只是微调并未转向
央行9月15日下调贷款基准利率和部分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被市场普遍解读为货币政策由紧到松的转变。
摩根大通首席经济学家龚方雄认为,此次贷款利率的下调虽有点出乎意料,但表明了增长忧虑的加剧和通胀舒缓将使中国决策层采取更为宽松的政策立场,下调措施将会是一连串的货币从宽和财政刺激政策的开始,特别是美国金融行业的最新发展引发的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央行似乎已察觉到中国经济增长的风险已大幅增加。
吴晓灵在新浪长安讲坛上表示,“双降”体现的是货币政策的微调,结构性调整不代表货币政策根本转向。她指出,在中国仍然面临着通货膨胀压力的情况下,如果放松银根,对于控制通货膨胀是不利的。
控制货币的原因在于,通货膨胀无论是什么原因形成的,最终都表现为一种货币现象,即有适量的货币供应来实现这种价格上涨。
这里的区别在于如果是需求过度而拉动物价上升,采取的政策可以侧重于抑制需求,特别是抑制有支付能力的货币需求。如果是输入型通货膨胀或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则应侧重于结构的调整,辅之以货币需求的控制。
“但无论如何,控制货币需求是必须的。”吴晓灵强调了控制货币、控制信贷的重要性: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是为了避免物价过快增长,严格控制货币,同时,因为银行是通过信贷创造货币的,也要适当控制信贷。
控制了信贷,也便遏制了许多企业的生存命脉,就如同无本之木。如何缓解企业的资金难题?
金融管制将放松
吴晓灵的思路是,放松管制,搞活金融,提供更多的融资工具和渠道。
外资收购中资企业的消息频频见诸报端,最近的大型交易是可口可乐与汇源。吴晓灵同样也关心此事:“大家想过没有,其实中国很多企业家,未必没有能力来使产业链得以连贯和发展,但由于缺少金融工具的支撑,不能有效地组织足够的资金来编织自己的产业链。因而,当他缺资金的时候,就不得不去求助于外资。”
如果我们的民族产业能够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足以让其灵活地运用金融工具来搭建自己的产业平台,中资企业即可在自力更生搭建平台和被外资收购,两者选其一,而不必被动选择。这就是吴晓灵等众多决策者要解放金融生产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因此,中国需要新一轮金融改革。更重要的是,不能再做现有国际金融体系被动的风险接受者。
尽管美国今天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问题,但它仍凭借美元的地位影响着全世界。中国的金融业谨慎有余、开拓不足的局面制约着金融业的发展,也制约着中国经济资源配置的效率。若不改革金融业,中国将继续是现有国际金融体系被动的接受者。
具体而言,尊重公民对其财产的处置权,避免金融压抑的现象,包括放开民间金融,最近央行也在呼吁要制定《放贷人条例》,而且央行和银监会共同推动并发出了建立小额贷款公司的文件;放松金融管制,真正涉及到社会公众利益的那些金融活动应该从严管理。不涉及众多金融机构的一些非银行的信贷活动,还有一些私募范围的活动,放宽管制。
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理事长樊纲也表示,中国应该规范和发展最基本的私人之间的产权和信用关系。
而放松管制,是否与美国危机的教训背道而驰?吴晓灵认为,美国的问题不是出在金融创新,而是偏离了银行信贷的基本原则,没有注重借款人的现金流,而寄托于抵押物品上面,衍生产品违背了让客户充分了解金融风险的原则,所以,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中国经济已融入世界经济,开放的大门无法关闭,也不应关闭。
外汇储备结构不会改变
对于这一场金融危机对外汇储备的影响,吴晓灵表示,并没有外界所想象的那么严重。而且,就目前情况看,中国外汇储备的格局只能是这样。
她分析说,在现在这种一个国际货币体系下,我们的贸易大多数都是以美元来结算,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的话,尽管有所缩水,但是也不像人们所想象的那么严重。因为储备的就是美元,然后再拿美元做结算。
“如果是拿美元去买欧元的产品,或者是去买日元的产品,或者是把美元再换成人民币,确实是有缩水的。”她认为,但这是市场经济中,每一个投资者都会面临的汇率风险。作为一个中央银行来说,也不得不面对这样的一个现实。而我们外汇体制和汇率机制的改革目的,就是改变目前这种被动积累如此之多储备的状况。
目前有观点认为,现在美国所遇到的危机正是中国人民币走上国际化的最好时机。
吴晓灵同意这样的观点,但她认为,中国的人民币要走向国际化是需要有两个条件的。第一,它必须实现完全可兑换;第二,人民币的金融市场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要足以和美国的金融市场相匹敌。
对于中投公司,吴晓灵表示,首先,如果遇到了世界性的金融危机,这不是中投一个机构单方面所能够解决的问题;其次,机构的投资成功与否,从长线来看,起码要看3-10年,而不能够短暂地来看,因为其是一个战略投资,而不是短期的资金运作。
华夏时报订阅电话
北京(010-59250200) (010-59250001) 上海(021)52890785 深圳(0755)81197099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局订阅电话:11185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