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沪国资委拟直接持股上市公司

作者:作者为空的文章

来源:

发布时间:2011-01-14 08:07:06

摘要:“产业集团整体上市”已被写入上海国资“十二五”的主要目标。

  “产业集团整体上市”已被写入上海国资“十二五”的主要目标。

  “相当于剪掉一个‘阑尾’,把没效率的集团公司的遗留问题解决掉”

  “从目前来看,没有法律明文规定国资委不能作为持股单位。我们也希望积极地做些探索,看看国资委持股以后,是否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上海市国资委副主任刘燮

  “产业集团整体上市”已被写入上海国资“十二五”的主要目标。但问题也随之而来,集团整体上市以后,谁来持有上市公司股权?国资委能不能直接持股上市公司?

  在1月12日召开的上海市国资国企工作会议上,上海市国资委主任杨国雄透露,正在研究上述问题,“国资委直接持有上市公司没有法律障碍。”

  接受早报记者采访的多位国资专家则认为,“国资委直接持股上市公司股权是一个目标,也是一个必然,但过程很艰巨。”

  探索直接持股

  目前国资委在持股操作上有三种模式:国资委通过集团公司间接持有上市公司股权;国资委通过类似国新资产管理公司和上海国有资本管理公司这样的资产管理平台,持有上市公司股权;国资委直接持股。

  当前采用较多的是第一种模式。

  上海荣正投资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培敏昨日晚间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上市公司的集团公司,实际上都是‘鸡肋’,有很多不良资产,既不需要进行披露,也没有人来监督。”

  “国资委直接持股就相当于剪掉一个‘阑尾’,把没效率的集团公司的遗留问题解决掉。”郑培敏说。

  在他看来,“阳光是最好的杀毒剂”,国资委作为政府代表来直接持股上市公司,有成千上万的股民来帮助国资委监督这些国有资产,国有资产就能成为真正的公众资产。“这是最大的好处。”

  事实上,让国有资产成为真正监管透明的公众资产,也是国务院国资委的想法。只有持有股权,国资委的出资人职能才真正到位。早在2009年,时任国务院国资委主任的李荣融曾对媒体表态,“经过三年研究,国资委直接持有上市公司股权已经没有法律障碍,将于2010年正式实施。”

  在昨日的上海市国资委新闻媒体2011年季度例会上,上海市国资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刘燮对记者表示:“从目前来看,没有法律明文规定国资委不能作为持股单位。我们也希望积极地做些探索,看看国资委持股以后,是否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在持股以后,国资委本身的职能定位要发生深刻的变化,包括我们工作人员的整体适应市场的素质要加快提高。”刘燮说。

  截止到目前,在上海国资系统内,只有上港集团是由上海市国资委直接持股。在央企范围内,尚无一家试点企业。不过,中国证券报2010年11月5日的一篇报道曾援引一位知情人士的话说,国务院国资委有意从目前监管的122家央企中选出一家作为试点企业。

  “淡马锡模式”

  国资委直接持股并非没有风险。

  上海国际金融学院院长陆红军昨天告诉早报记者,直接持股可能会涉及到公司治理结构。国资委持有多个上市公司就会形成既是监管者又是经营者的局面,“可能就是这个原因,国务院国资委才迟迟未能实施直接持股。”

  杨国雄在1月12日召开的上海市国资国企工作会议上也坦言,国资委直接持股上市公司仍有两个问题待解:一是,国资委直接持有上市公司股权的话,又监督管理又资产运营,如何保持股东利益的最大化?二是其他市场主体和上市公司有纠纷的话,是行政诉讼还是民事诉讼?

  不过,在郑培敏看来,国资委就不应该同时持有同行业两家竞争性公司。相反,可能正因为国资委直接持股了,才能防止关联交易、利益输送和同业竞争。

  “比如说,证监会不允许同业竞争,但是在国资委底下,中国南车8.28,0.12,1.47%、中国北车8.15,0.16,2.00%是同行,中铁建和中铁工是同行。”郑培敏说。

  对于国资监管未来的设想,郑培敏认为,国资委将作为控股股东直接持股,而类似国新公司这样的资产管理平台扮演的角色则是小股东或者阶段性股东。比如,一些中小央企会被划拨到新成立的国新公司,但迟早会被后者卖掉,国新公司的角色可能会相当于创投公司或者早期的国有资产处置公司。

  陆红军则表示,所谓整体上市就是要求不留存续资产,如果将来都实现集团和上市公司“二合一”,国资委通过集团公司持股上市公司的架构将会发生变化,随之而来,国资委本身的定位也会发生变化和转型。

  “如果中国适合上市的国有企业变成公众公司,由国家控股或参股,但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持有,可能会有新的创新模式出来,如中国式的淡马锡。”陆红军说。

  在李荣融主政国务院国资委期间,曾多次提到借鉴新加坡“淡马锡模式”。淡马锡公司是由新加坡财政部负责监管、以私人名义注册的一家控股公司。新加坡政府赋予它的宗旨是:“通过有效的监督和商业性战略投资来培育世界级公司,从而为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目前,该公司以控股方式管理着23家国联企业。

  “国资委直接持股上市公司股权是一个目标,也是一个必然。但过程很艰巨。”郑培敏表示,“谁有魄力把集团这个‘阑尾’剪掉,一定是功不可没的。”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