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程凯:让房价再飞一会

作者:程凯

来源:

发布时间:2010-12-31 23:08:04

摘要:程凯:让房价再飞一会

程凯

   自姜文自导自演《让子弹飞》“大麦”之后,“让XX飞”已经成了新的造句潮流,我也凑个热闹,今天讲的是让房价也再飞一会儿。
    有人从《让子弹飞》里硬是看出一部中国革命史来,不知道姜文怎么想的,我是一点没看出来,相反的是,最大感触来自电影之外。《让子弹飞》改编自小说《夜谭十记》中的《盗官记》,假托一帮县政府里的公务员无聊时摆的龙门阵,野狐禅,但是,姜文却把“让子弹飞一会儿”这句台词当做最爱。为什么呢?他的回答是:“放松一下嘛,枪打出去了,给点儿过程,不能说立刻见效,我以前年轻时可能希望立刻见效,给点儿过程,慢慢来,是一种心态。”
    难得的就是这样一种心态,治大国如烹小鲜,拍电影要慢慢来,搞经济也是一样,需要慢慢来。
    比如,政策调控房价搞了一年,没有什么效果,泡沫越来越大,这个时候你可以怀疑那些子弹是不是真的打出去了,也可以坚持要让子弹再飞一会儿,但你就是不能说,“哦,挤了半天,价格没跌,那就是刚需,那就没有泡沫”,没有挤掉的泡沫还是泡沫;
    再比如,从管理通货膨胀预期,到央行真正出手加息,专家们的意见就一下子从年内不会加息180度转弯到了2011年要不断加息,有说央行2011年初就可能再调高利率三次之多,每次0.25个百分点的,还有讨论2011年全年要加息100个基点的。预测这么多有什么用,你让加息的子弹再飞一会儿嘛。
    不让子弹飞一会儿,就再打一梭子出去,就会发生意想不到的效果,那真是连锁反应。
    最近,听说一退休银行家对政策的抱怨,说是“上半年为了拉动内需,鼓励大家买车,买车吧,这是爱国,下半年为了治堵,出台限行措施,得分单双号”。2010年北京的车市卖得火,但是还没有到元旦就见到了2011年的端倪,没戏,原因一是增长量摇号限制,二是购置税优惠取消。
    其实,鼓励汽车消费的政策,也没有这位银行家说的那样糟糕,就算不是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也算是为了国内的经济结构转型,发现新的消费增长点。问题在于,政策的子弹打得太猛了,一梭子接着一梭子,算是透支了消费。
    被透支了的消费除了车子还有家电。根据最新统计,家电行业成为2010年11月消费零售领域中经营最惨淡的行业,全国百家大型零售企业家电类零售额同比增长5.1%,增速比10月放缓6.6个百分点,创下2010年以来的最低增速。尤其是小家电产品,电饭锅、电熨斗、加湿器、微波炉等小家电销量负增长。
    有人分析说这是通胀惹的祸,说是物价涨幅扩大,导致消费者信心大幅下滑。我看也有家电下乡惹的祸,家电下乡当然也没有什么不好,和汽车消费一样,同样是为了应对美国经济危机外需下滑而采取的刺激内需的政策,问题也是一样,短时间内的消费放量,接下来很可能就是一段冷清期。
    车子,家电,要是比起房子来,那就是小儿科。对房地产的第一次调控,开始于2004年5月,央行当时的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向钢铁、水泥、电解铝三大发展“过热”行业发出风险预警,其实是绕着房地产再放枪,结果有不同意见,房地产一下子成为了支柱产业,子弹没有打出去,于是乎房价越调越高就成了宿命。
    2008年的时候,房地产的调控终于有点靠谱了,各种针对房地产的政策子弹有没有飞出去见效不知道,但是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房价真的跌了。接下来的逻辑和汽车家电一样,哪里还有比建房买房更能拉动GDP的呢。从2008年末到2009年初,先是四万亿,再是十大产业振兴计划,由于高房价怨声载道,房地产业没有挤进去振兴方案,但是最后却落了一个更大的实惠,房地产开发商的自有资金比例被调低,开发商的投资杠杆放大,针对购房者的利率优惠被提高,炒房团的投机杠杆也被放大,拯救GDP的初衷,拯救了开发商,填饱了炒房团。
    这已经不是让不让子弹多飞一会儿的问题了,这打出去的是炮弹!
    2009年为了拯救楼市而打出去的是炮弹,2010年为了挤压楼市而打出去的就只有子弹,国十条国五条们是子弹,不是炮弹,所以飞了多一会儿也不能置高房价于死地,廉租房公租房也是子弹,但是它们的距离远一点,需要飞得更久一些,而真正管用的子弹还是货币政策,收紧信贷增长幅度,或者一步一步加息。
    加息也是子弹,但是要一颗一颗打出去,要让加息的子弹再多飞一会儿,否则也会犯和家电车子房子一样过犹不及的错误。其实不需要,即使只有子弹,只要让子弹多飞一会儿,就能见效,当然前提是真有飞出去的子弹。
    2010年的最后几天里,温家宝总理、李克强副总理再次谈房价,表示要坚持房地产市场调控不动摇,要综合采取财税、金融、土地、市场监管等联动措施,继续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增加普通商品房供给。
    要让子弹多飞一会儿,就只能给点儿过程,慢慢来,就只能让房价也再飞一会儿。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