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证券正文

渤海基金遭遇乌龙“外资门”

作者:陶盈舟

来源:

发布时间:2010-12-24 22:00:06

摘要:渤海基金遭遇乌龙“外资门”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陶盈舟 北京报道
    4年前,聚光灯下的天津渤海产业基金可谓风光无限,首只人民币产业投资基金的美誉令它收获一片鼓励赞扬。但四年后,当聚光灯再次打在它的身上,照出的却是它疑似外资身份的尴尬。
    随着本土基金的不断发展壮大,4年来,人民币基金已经显示了超越外币基金的发展态势,恰在此时曝光的渤海基金管理公司股东身份,引发了一场该基金中外身份的争议。
    对此,业内资深人士、LP投资顾问公司imanagers总裁徐刚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坦言:“单凭渤海产业基金旗下的基金管理公司股东身份就定论基金的性质显然有些不妥,因为无论基金管理公司属于中资、外资还是中外合资,都不会影响渤海产业基金的性质——因为这就是一只本土的人民币基金。更何况,外资如今进入产业基金并非偶然现象。”
股东身份
引发乌龙“外资门”
    几乎就在一周内,业内两位投资人都向记者提及了渤海产业基金,而话题不是围绕其投资的项目或是募资规模,而是关于它的出身。
    来自坊间的消息称,渤海产业基金有一份被隐藏的身份秘密,这个秘密就是其神秘外资的背景——中银投资,也正是因为这家公司的参与,不仅使得原本号称人民币的产业基金归属于外资基金,同时其投资的项目能否获得审批也存在悬疑。
    事实果真如此吗?
    《华夏时报》记者发现,作为引起外资疑云的源头,中银投资是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注册成立的全资附属机构,和中银国际一样,对内属于在港设立的外资公司。而2006年渤海产业基金成立时,其首期基金的出资方分别为:渤海产业基金管理公司出资0.8亿元,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国家开发银行、国家邮政局邮政储汇局、中银集团投资有限公司以及天津市津能投资公司5家各出资10亿元人民币。
    与此同时,在渤海产业基金管理公司中,中银国际和中银投资分别以货币形式出资了相当于9600万和1000万元人民币的港币,分别占注册资本48%和5%,两者累计超过50%。“如果单纯从架构上看,似乎渤海产业基金管理公司属于外资企业,但实际上这并不影响产业基金的人民币性质。”徐刚如是说。
    在上述人士看来,产业基金与基金管理公司分属于不同的概念,“产业基金也就是通常意义上募集资金的一方,在可控的范围内是允许引入外资的,而基金管理公司无论是中资外资或是合资,都不会影响产业基金的性质。”这就意味着,一家完全本土的国企雇佣了一位来自海外的高管,并不改变企业本身的性质。
    事实上,早在2006年3月,时任天津滨海新区管委会主任皮黔生就曾公开表示,计划发行的渤海产业投资基金将不会拒绝外资进入,第一期的发行额中可有20%份额给予外资。“按照目前中国的合资法,外资投资比例不超过25%就仍然是内企,渤投基金会按照这个原则来办。”皮黔生如是说。
    而在首期募资的60.8亿元的基金规模中不难发现,中银投资仅占了16.5%的比例,完全符合内资企业的规定。
外资出没产业基金
看中背后政府背景
    “实际上,去年商务部对1亿美元额度以下的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审批权限下放至各省之后,合资人民币基金就越来越多。”徐刚指出,某种程度上说,即便引入外资,也不意味着人民币产业基金性质的改变。
    “何况国内的人民币基金本来就一直分为中外合资人民币基金和本土的纯人民币基金。”
    记者发现,2009年,著名私募基金百仕通(黑石集团)就率先与上海浦东新区政府签署了一份金融合作备忘录,宣布将在上海设立一只规模50亿元,针对中国投资者的人民币私募股权基金。同年,里昂证券宣布与上海国盛集团合资组建100亿元人民币基金。
    不过和纯人民币基金相比,中外合资的人民币基金无论在投资还是退出上都存在一定的难度,“你很难争取到平等的权利。”德同资本的合伙人邵俊表示,2007年底德同资本与苏州创投合作设立的中外合作制基金除税收优惠外,就没有得到与人民币基金同等的待遇。
    但这并没能降低外资进入中国的热情。因为和合资人民币基金相比,纯人民币基金不仅需要稳定有实力的本土LP,同时,还存在结汇困难和基金税收政策不明确等诸多问题。“倘若用合资的方式成立人民币基金,一方面可能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另一方面,选择有一定背景的合作方,无论是投资或是退出,可能都要方便得多。”一位北京本土的创投基金经理向记者透露。
    也正因此,为了能够选择更快捷的方式,越来越多的外资在选择合资基金时,更加倾向于带有一定政府背景的产业基金。
    除了上述加入天津渤海产业基金的中银投资和中银国际以及与苏州创投合作的德同资本外,2009年9月,建设银行在港的全资子公司建银国际发起设立建银医疗产业基金,首期募集26亿元,由长江电力、中国建银等机构共同出资。
    2010年7月,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和建设银行共同发起的我国第一只航空产业基金在成立时,中航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孟祥泰更是明确表示,基金将会对民营资本和外资开放,目前正在与外资投行磋商参与航空产业基金的事宜。
    很明显,合资产业基金的蜂拥而出,除了外资争相进入中国,一部分也来自产业基金自身的因素,对此,邵俊指出:“募资难是一个最主要的问题。”除了社保基金、一个国有大型企业之外,几乎很难找到合适的机构投资者,此前社保基金在为联想弘毅投资了20亿人民币以后,为了找剩下的60亿人民币,弘毅花了一年多的时间都找不到匹配的资金。
    尽管从目前的短期状况很难看到外资进入产业基金获得的优势,但是在黑石的前车之鉴以及产业基金背靠政府的投资主导下,不排除未来会有更多的合资产业基金拔地而起。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