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证券正文

A股索罗斯旋风

作者:金水 李骐

来源:

发布时间:2010-12-24 21:58:48

摘要:A股索罗斯旋风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金水 李骐 北京 深圳报道

   2010年12月23日,中联重科发行H股在香港正式挂牌,在超百亿港元的募集资金中,有一笔重要认购来自于国际金融大鳄索罗斯。索罗斯除认购内地工程机械巨头股票之外,还连续参与四环医药和内地汽车经销渠道商正通汽车的H股发行认购。
    全球投资界的两大宗师索罗斯和巴菲特都对H股进行了投资,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景正得到国际资本的追捧,曾经让东南亚国家闻风丧胆的华尔街空头司令索罗斯还将投资重心转向了曾经熟悉的亚洲市场。时隔13年之后,80岁高龄的索罗斯重回亚洲是效法巴菲特投资比亚迪寻找价值投资的标的,还是发现了一个正在成长的泡沫?
国际游资云集香港
    2010年11月1日,香港金管局办公的国际金融中心大楼进驻了一位不速之客,它就是1997年掀起东南亚金融危机狙击港币的对手索罗斯基金,这一天索罗斯基金香港公司获得香港证监会颁发的对冲基金牌照。索罗斯获得颁发牌照的条件是只能为机构投资者服务,不能持有客户资产。
    索罗斯重回香港并不是孤立的事件,以索罗斯为首的国际游资大鳄加速涌入新兴市场。美国锐联资产管理公司首席投资官许仲翔接受记者采访表示,他们一直建议公司的客户加大对新兴市场的资产配置,很多大机构都提高了新兴市场的配置比例。在他看来,发达国家经济陷入债务泥潭,经济停滞,而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迅速,全球金融市场格局发生了重大改变。
    2010年,香港获准持有牌照的对冲基金公司迅速上升到300多家,比2007年次贷危机之前增长了60%;2009年,香港投资基金管理的资产规模达到10906亿美元,同比增长45%;2010年香港投资基金管理的资产规模估计将超过10万亿港元。
    中国期货业先驱、中国农业大学期货与金融衍生品研究中心主任常清教授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说,索罗斯回到亚洲主要是看到中国市场的机会,投资新兴市场可以获得更高的回报。
    这一观点得到一直关注国际游资的北京工商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胡俞越教授的认同,他认为,美国货币量化宽松迫使国际游资寻找新的投资出路,索罗斯重新回到亚洲不是来做慈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这与内地温州游资的处境一样,资本的逐利天性无可厚非。
    索罗斯是趋势投资的大师级人物,他的投资哲学是先参与泡沫,后来狙击泡沫,加速泡沫的破灭;索罗斯连续认购H股表明他正在参与泡沫,股市正处于趋势的左侧。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新一轮的牛市刚刚开始,索罗斯的做法无疑符合趋势投资。
“索罗斯效应”闪现
A股表现2010年全球最差
    热钱和国际游资的涌入并没有带来A股爆发式的上涨。
    2010年4月16日,中国资本市场一个重大事件就是沪深300股指期货合约的推出,结束了A股没有做空机制的历史。沪深300股指期货一上市空头就借房地产调控的威力横扫资本市场,三个月之内让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市值从17000多亿跌到14000多亿,蒸发3000多亿,房地产、金融、有色和钢铁等遭遇重创,巨额财富的蒸发让投资者彻底见识到做空机制的威力。
    半年之后,华尔街著名空军司令索罗斯基金悄然重回亚洲。1992年索罗斯做空英镑逼迫英格兰银行臣服,1997年做空泰铢、林吉特、印尼盾和港币掀起东南亚金融危机,一举卷走亚洲四小虎十几年积累的财富,索罗斯最擅长的就是做空外汇和股指期货。
    正因为做空机制和地产调控的共同作用,A股成为今年全球表现最差的股市之一。2010年12月24日,上证指数收盘的点位是2835点,而2010年第一个交易日1月4日的收盘价是3243点,跌幅达12.58%,如果以7月2日年内最低点2319点计算,最大跌幅高达28%。而道琼斯指数和香港恒生指数已经收复2008年金融海啸之前的失地,创出新高。
    2001年,记者见到索罗斯时曾经提出一个问题:“您是否会重回亚洲,登陆中国资本市场?”索罗斯当时的回答很含蓄,他说自己已经退休,兴趣转向慈善和著书立说,但是,任何他认为不错的赚钱机会都不会放过。9年之后,这只亚洲上空的秃鹰重新飞回香港。
    据香港《经济日报》报道,索罗斯早已经在亚洲建仓布局,做过几年充足准备,索罗斯香港团队曾经到北京拜会过财金高官。2011年美林台湾自营交易部门的负责人和从纽约调来的James Chang等四人加入索罗斯香港团队,索罗斯还准备在北京和上海设立办事处。
    2010年,股指期货推出之后,索罗斯曾经的老搭档罗杰斯和一些国际投行机构不断唱空A股和地产泡沫,金融地产股最低市盈率下降到10倍左右。2009年索罗斯出手认购了内地民营地产公司龙湖地产和民营商业银行民生银行的H股。表面上看,索罗斯也遭受损失,实际上,A股做空机制为热钱和游资进入内地市场提供了廉价的筹码,香港H股指数在11月份突破了相当于上证指数3478点的新高,索罗斯在龙湖地产上的投资收益已经接近翻倍。
    一位资深财经观察人士认为,索罗斯代表的是美国一些超级富豪的利益,下一个狙击的目标就是人民币,在人民币升值的时候参与催化泡沫的成长,在人民币升值拐点来临之后,狙击泡沫的破灭。
    那么,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索罗斯是如何狙击港币的呢?
一个卖空高手的杰作:
香港股市的“索罗斯震荡”
    1974年,西方经济从石油危机中全面复苏,香港经济和房地产重新走上了快车道,后来,香港又从内地改革开放中获得持续的经济推动力。1970-1990年代,香港经济长期高速发展,银行存款20年间增加了81倍,居民财富开始大量流入房地产市场和股市。
    居民财富与国际游资的疯狂炒作,香港房价从1991年到1997年泡沫爆破前夕上升了4倍;由于看好1997年香港回归后的前景,1997年8月7日,恒生指数涨到了16673点的历史最高位。
    而索罗斯为首的国际游资已经参与其中,并做好了狙击泡沫的准备。1997年,索罗斯攻击香港采用的办法是在纽约外汇市场卖空港币和股指期货。
    香港金融管理局对此做出决定:不准拆借港币!让索罗斯借不到港币。香港金融管理局随即大量抛出美元收购港币,把市面上的港币都收回来。
    港币收回来之后,由于市面上缺港币,港元的利率立刻狂涨!原本应该是3%-4%的香港同业拆借利率,1997年10月23日涨到了280%。这一天,香港股市狂跌,400亿美元的股票市值烟消云散。而在狙击港币之前,索罗斯已经卖空了8万个恒生指数期货的合约赌恒生指数狂跌。后来,港府动用外汇储备入市接盘,中资机构也开始入市吸纳自己跌破发行价的股票,港府在股票、股指期货和外汇市场同时狙击游资的进攻,最后逼迫游资在恒生指数期货合约交割日亏损撤退。
    但是,1997年之后,恒生指数从约16000点下跌到6500点,跌去了约60%。香港的楼价从1997年的最高峰开始持续下跌,到了2003年差不多跌去了65%。港人财富蒸发了2.2万亿港元,平均每一个业主损失267万港元,负资产人数高达17万,一直到了2009年才恢复到了1994年的水平。
    1997年-1998年整个香港被洗劫了一把,从这个时候开始香港老百姓产生了索罗斯恐惧症,每次港股到16000-17000点的时候就开始大幅震荡,被称为索罗斯震荡。
下一个狙击目标:
人民币升值拐点
    金融大鳄索罗斯、美国总统奥巴马和经济学家克鲁格曼等华尔街金融利益集团代言人、政客和经济学家纷纷登台施压人民币升值,索罗斯更是公开宣称人民币应该一次性升值到位。
    索罗斯、保尔森和高盛都曾经提前洞察和参与了那场美国次贷泡沫,这些金融海啸中的大空头没有被击倒反而获益。卷起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索罗斯和操纵全球石油价格的高盛关系密切,索罗斯曾经先后将高盛亚洲区前主席施瓦茨和在高盛任职17年的执行副总裁、首席投资官母努奇恩挖到旗下。高盛、美国银行等华尔街巨头持有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大量H股筹码,索罗斯在战略建仓民生银行H股。
    深圳在香港市场操作的私募基金经理唐先生表示,由于西方联合施压,外资赌人民币升值并准备从中渔利也很正常。
    “人民币利率是美元的10倍,国际游资不可能忽视这么大的息差收益。”胡俞越认为。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央行只能利用存款准备金率来对冲热钱,总量调下来了,但又导致新的结构性问题,投资虚拟经济的套利热钱比例越来越高,而投入实体经济的钱越来越少,而加息会导致热钱加速涌入,央行货币政策面临两难。连平认为应对热钱的办法只能是放慢经济发展速度,加大热钱套利的风险成本。
    一位资深财经观察人士说,一旦人民币升值拐点来临,套利的国际游资和热钱迅速撤离很可能刺破巨大的资产泡沫,引发庞大外汇储备的崩堤,卷走中国三十年积累的财富。
    西方从政治上联合施压,国际游资和热钱从市场上施压人民币升值,双方互相呼应,2010年10月份之后,每月外汇占款达到几千亿美元。中国正在走向人民币兑换自由化,上海正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2011年国际板即将推出,跨国公司和国际金融机构可以更容易获得海外人民币资产。
    索罗斯攻击的国家和地区一般都具有如下特点:通过外贸持续高增长发展经济、货币升值、外贸出现了问题、国内投资过热出现资产泡沫、高通胀导致持续加息压力……眼下的中国经济正出现这种征兆。
    2010年4月13日,索罗斯在《经济学人》举行的一个会议上警告说,现在这种放贷和财政拨款的经济拉动模式早在1998年为摆脱亚洲金融危机时就使用过,但后果是泡沫生长了十年,破裂之后造成了次贷危机;如果现在当局不吸取教训,那世界将迎来一个规模更大、存活时间更短、更有破坏性的泡沫。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