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投行已被混业时代淘汰?
要成就一家企业很难,要毁灭它却可以很快。
这句话,放到雷曼兄弟身上很准,放到整个投资银行业,也依然奏效。这个曾经无限风光的行业,仅仅在一周时间里,似乎就已变得落寞不堪。
从9月15日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到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收购,再至9月18日传出摩根士丹利也在寻找合并对象,加之更早前于今年3月份被摩根大通收入囊中的贝尔斯登,华尔街五大独立投行至此已分崩离析。
独立于综合性金融机构之外存在的投资银行,莫非真的气数已尽?
放眼全球金融市场,难道只有混业经营才能立足?
在不少金融业内人士看来,“五大投行”被毁其三,是美国未能吸取教训,放任监管惹的祸。
在1929年至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中,投资银行为祸甚烈,这直接导致“罗斯福新政”出台《格拉斯蒂法案》,明令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必须分开经营,用意是不想投行出事连累商业银行。
但历时80年,投资银行已经壮大,玩金融创新更是出神入化,而次贷危机正被视为是投行“玩火”的结果。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大摩香港员工曾经告诉记者,投资银行玩金融创新,基本是进入了一个无人管的境界,美国政府采取的是放任投行自律的态度,对它们的操作及通盘账目不闻不问、不摸底细。而身为投行人的风光,也体现在再“生猛”的政要,都要看华尔街投行的面色行事。
在这位投行人士看来,造成今天的投行群体性危机,可以说是投行自食其果,也可以归咎为政府一直以来对投行的放纵。
其实,早在1999年,有关商业银行禁止经营投资银行业务的《格拉斯蒂法案》被取缔后,市场就普遍预期独立的投资银行很快会被吞并或者被边缘化,但这些前瞻的预言,差不多10年后才逐渐实现。
对于商业银行的从业人员而言,从他们的角度看投行,很难说投行的经营模式具有什么优势,这是因为,投行普遍都要面对资本不足、过分依赖短期融资的挑战。
原为摩根士丹利高层的现任花旗集团舵手潘迪特,就曾在花旗的内部通讯中发表类似观点,指出花旗这家拥有36 万员工的金融巨擘,能够抵御这次“金融”危机。
言下之意,“靠空手套白狼发财”、资本实力远远不足的投资银行,将难幸免。
因此,早有分析员揣测高盛可能收购商业银行,借此取得稳定的融资。而现在看来,摩根士丹利更早迈出这一步。
不过,也有一些投资银行家认为,三大竞争对手都已经消失,加上资本市场并不会因目前的危机而就此没落下去,将有利于大摩和高盛的未来发展。
但摆在大摩和高盛眼前的现实或许太过残酷。
虽然市场普遍认为,即将公布截至8月底第三季度业绩的高盛和大摩,有可能安然度过此次危机,但短线看,美国经济放缓和股市疲弱,企业通过市场筹集资金的需求必将减少,而市场也会减少杠杆融资,这都不利于投资银行的收入;长远看,证券业将面对更严格的监管和资产证券化市场的枯竭。
从贝尔斯登和雷曼的事件可见,市场信心是投资银行成败之关键,但它们的最大问题还在于如何寻找稳定的融资。独立投行的经营模式存在的根本缺陷,或许真的需要结合银行的存款基础才能得以解决,而这一过程,伴随着全球金融系统的板块移动和新秩序的诞生,相信将十分惨烈和痛苦。
华夏时报订阅电话
北京(010-59250200) (010-59250001) 上海(021)52890785 深圳(0755)81197099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局订阅电话:11185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