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凯:股票池是不是一个好池子
程凯
“善用比喻的人是天才”,条件是比喻要简明扼要而且非同寻常。在这个条件下,央行行长周小川的“池子论”算不算得上是天才之举呢?
我觉得周行长的池子之喻,离天才还是有一点点距离,因为他是中央银行的行长,所以讲话就不能太清晰,这是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带的“好头”,正因为凡事不能说得太透彻,周行长的池子比方自然也不够明白,给人留下的余地太多。
周小川的“池子论”是在11月初说的,在谈到中国应对热钱时他表示,要么用人民币对冲,要么找个池子,把热钱引到这个池子里来,避免对实体经济构成冲击。这个说法马上让股民们浮想联翩,中国股民的智慧是不是一流的不知道,但中国股民的想像力肯定是一流的,因为,周小川的“池子论”一出,大家就一口咬定:周行长的池子非股市莫属。
在我们通常的概念里,股市术语中就有“股票池”一说,而且用股市来吸收过剩的流动性也是经常被人提及的手法,你说周行长的池子不是股市是什么?不管周小川心里想的嘴里说的是不是“股票池”,央行行长都是绝对不能直接“托市”的,因此,鉴于大家几乎没有分歧地认为周行长这是在唱多股市,央行的另一位官员副行长马德伦旋即就借一次回答记者提问的机会否定了“股票池”猜想,马副行长说,池子并非是一个物理化的概念,而是指一系列的货币政策工具组合,比如存款准备金率调整也属于“池子”的一部分。
我不知道马德伦的“澄清”对于打击大众的“股票池”猜想有没有起到作用,我能看到的是在上证指数的月K线图上,在周行长“池子论”出来之前的10月份,股市强劲上涨了12.17%,而在周行长说完“池子论”之后的11月,股市却下跌了5.33%,如果看振幅就不止这一点了而是14.36%。也就是说,11月份上证指数从最高点跌到最低点一共跌了14.36%之多。就算周小川真的想把股市当池子,11月份也是一个失败的月份。
所以说,且不论股票池当池子该不该,好不好,首先它就是一个不靠谱的池子!
但是,靠谱不靠谱不是问题,只要大家有美好的愿望,再不靠谱的事情也会被一再提及,吸收热钱,再造牛市,这是一个双赢局面啊,为什么不实现它呢?于是,一切想法一切说法只要沾上一点边的,就一定要往股票池子上靠。
一些比较官方的媒体在促进“股票池”上就非常的给力,最近两周之内,两次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认为股市是吸收流动性最好的地方,抑制通货膨胀不应该以打压股市为代价,要维护市场稳定运行,避免股市大起大落,使股市真正成为增加财产性收入的重要渠道。
现在已经是12月初了,离周行长的“池子说”快一个月,最新的言论还是出自一位和央行相关的人士,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在官方媒体上表示:应该有序地将银行存款引入股市。这又可以被解读为,为了吸收国内过多的流动性,可以将股票池建成一个资金池。从各路媒体对李稻葵的话的报道上看,这根本就是周行长的“池子论”的第二版。
既然粮价菜价油价楼价不能涨,让股票涨就好了,至少不伤身体。要花掉多余的钱,又不能太伤身体,到股市里小赌一把总没有害处吧,不是说小赌可以怡情吗?既然股票池是池子,彩票池也是池子,为了吸收流动性,我们是不是也应该积极发展彩票事业呢?
当然,资本市场不能是赌场,资本市场是配置资金资源的地方。但是,用股票池吸收流动性,至少有两个矛盾的地方。第一,回收流动性和股市上涨是矛盾的;第二,股市上涨和有效的资源配置也不一定是等同的。
首先说第一个矛盾,都知道股市是一个资金市,有钱了指数就涨,没钱了指数就跌,现在,你一方面想要降低市场上的流动性,股市的第一反应当然是跌,但你还另一方面指望股市也吸收一点过多的流动性,这不是矛盾是什么?
流动性既然是水一样的东西,就有液态的特征,水涨上去,所有的船都高,水降下来,所有的船都降。11月份的股市为什么大跌,不是池子不池子的问题,而是央行加了息,提高了存款准备金率,抽走了流动性,或者说告诉我们它有决心抽走更多的流动性。股票市场对紧缩政策的反应立竿见影,这个时候,股票池还想当抽水的池子吗?
再说第二个矛盾,假使股市真的如“池子论”所愿涨上去了,也就是说助人为乐地从市场上抽走了一部分流动性,这部分流动性就真的不会“为非作歹”了吗?这里的“为非作歹”当然指的是资产泡沫、楼市泡沫、大宗商品泡沫等一系列危及通胀形势的价格上涨。答案是否定的,为什么说楼市泡沫有害,商品泡沫有害,股市泡沫就没有害了呢?
所谓被股市吸走的流动性还是原封不动地留在市场之中,股市是一个最市场化的市场,进进出出,流动性最快,资金进来得快,出去的也会快,今天进来炒高股市,明天又很方便地出去炒高其他资产,从这一点上来说,股票池根本就不是一个好池子,它不是全封闭的,不是只许进不许出的,不是只会涨不会跌的。《人民日报》不也说不让股市暴涨暴跌吗,你放进这么多水来干什么。
要治疗流动性过剩,唯一办法就是抽走流动性,而既然目前市场上流动性过多是2009年和2010年银行体系为了保增长放出的17万亿信贷惹的祸,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在2011年降低信贷增长幅度,而且,这个过程还不能着急,流动性既然是高悬的堰塞湖,就只能慢慢地放水,操之过急危害实体经济,再造一个小堰塞湖分流一部分洪水的想法更不切实际。
两年放进17万亿就是太着急的结果,得病是因为着急,治病就不能再急了,一是急也急不来,二是再急又生出其他并发症来,宕机,“死循环”。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