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澳元产品收益独占鳌头 收益率8%堪称理财“刘翔”

作者:崔欣爽

来源:

发布时间:2010-11-26 19:05:50

摘要:澳元产品收益独占鳌头 收益率8%堪称理财“刘翔”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崔欣爽 北京报道


   10月份CPI涨幅再次创下24个月来的新高,同比上涨4.4%。普益财富检测数据显示,上周到期的183款理财产品中,只有5款产品的收益率达到4.3%以上,其中,仅有工行和中行的两款澳元理财产品,分别以8%和5%的年化收益率惊艳地跑过了CPI,堪称理财产品中的“刘翔”,而同期限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仅为3.21%。
澳元产品收益领跑
    不区分期限,到目前为止,澳元理财产品的平均预期年收益率为4.79%,同时也遥遥领先于其他币种的收益率,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研究员肖芳告诉记者,美元和日元理财产品平均预期年收益率仅为2.2700%和1.8167%。
 澳元理财产品的高收益并非偶然,渣打银行高级投资经理冯博对记者表示,澳洲央行自去年10月以来连续7次加息以预防通胀加剧。加息之后,其利率水平高达4.75%,使得澳元理财产品的收益率相对其它币种产品更高。首先,较国内的利率水平有明显的优势;其它国家相比之下也逊色不少,美、日等发达国家为提振经济,一直维持零利率政策;欧元也在欧盟债务危机的拖累下急速下挫。
    另一方面,由于今年以来澳大利亚经济基本面较欧美更稳定,而且多次升息,国际资本对澳币的兴趣大大增加,令澳币大幅升值,其币值甚至于逼平美元。在这些原因的作用下,澳币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较美元、日元等理财产品都要高。
    与此同时,记者走访了各家银行发现,目前外币理财产品中,承诺收益率能够超过CPI指数的皆为挂钩澳元的理财产品,如上周招商银行推出的安心汇报澳元67、68号,收益率分别为5.6%和6%,承诺保本;中国银行推出的保本产品汇聚宝,收益率也承诺达到4.6%。
短期外币理财首选澳元
    投资者在购买澳元理财产品时还是要注意产品的期限问题,期限过长而投资者又需要在产品到期后兑换成人民币的,很有可能由于人民币的升值而使实际收益率下降,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研究员邱凯提示消费者。
    冯博对记者强调说,在澳元产品投资方面,投资者要注意其汇率后市表现。尽管东西方明显的利差会继续吸引国际资本流入诸如澳大利亚这样的高利率国家,但澳元今年以来已经积累了相当的涨幅,短期内有获利回吐的压力。而且历史经验表明,澳币币值本身的波动比较大。
    另一方面,从澳洲央行的会议纪要来看,其对于再次紧缩的态度已经变得相当谨慎。短期内再次升息的空间较小。投资者在选择理财产品时,需要考虑到这一点。
 “澳元理财产品期限主要集中在1个月至6个月,该期限内产品占比超过65%,但收益率更有把握跑过CPI的澳元理财产品,其期限则集中在三个月至一年期。”邱凯告诉记者,澳元理财产品主要投资于债券和货币市场工具,市场占比达81.27%,其次为结构性产品。
 2010年以来,各银行发行澳元理财产品共269款,记者调查发现,期限在半年至一年的澳元理财产品收益率最有竞争力,共发行43款,仅有3款未跑过CPI;三个月至半年期的澳元理财产品共发行102款,其中21款收益率未超过4.4%;一个月至三个月共发121款,有22款产品跑过CPI。
外币理财风险大于本币
 外币理财为跑赢CPI带来了更大的可能性,但外币理财业务依然归于小众。
 数字100市场研究公司数据统计显示,目前,银行储户中仅有5.3%的人拥有外币储蓄,从事外币理财的储户仅为3.1%,进行外币理财的投资者年龄大多集中在31至40岁之间,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月平均家庭收入在万元以上。虽然公众的外币理财热情有所升温,但是相比人民币理财产品、股票和基金等“传统”投资方式,表示会在未来一年中增加外币理财的投资者比例非常少。
 由于具有汇率和利率的双重风险,相对于人民币理财产品,外币理财产品的风险更大,数字100市场研究公司总裁张彬告诉记者,因此,良好的心态和专业的指导都是非常必要的,能够冷静地判断市场趋势,在关键性位置上留下止损,赢的时候顺势而上,输的时候及时离场。
 对于手里经常有外汇,期望比定存更高的回报,又不介意持有其他币种的投资者,冯博指出,可以选择一些个性化短期结构性投资产品,如渣打银行的“汇利投资”理财产品,可根据投资者意愿从多种外汇中选择一个挂钩货币,并安排一个协定汇率。到期后,投资者有望获得比传统的外汇定期存款更高的潜在回报。
 对于手中没有外汇的投资者,招商银行静安里支行零售业务部理财专员王玉聪表示,目前汇率不是很稳定,因此,不建议持有人民币的客户,为了单纯的追求高收益而兑换外币进行理财,这种风险性比较大,以往有过客户这样操作最后没有得到预期收益反而赔掉本金的例子。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